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从保暖到时装 羽绒服的前世今生

   2024-01-08 齐鲁壹点1220
导读

今年冬天,和羽绒服相关的话题频上热搜。随着“人手一件羽绒服”时代的来临,大众对羽绒服的关注也更加密切与深入。那么,你知道

 今年冬天,和羽绒服相关的话题频上热搜。随着“人手一件羽绒服”时代的来临,大众对羽绒服的关注也更加密切与深入。
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件羽绒服是如何被发明的吗?它的发展与人类的科技进步有着怎样的关联?在中国,羽绒服从“国礼”到“人手一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第一件羽绒服来自攀登“珠峰”
人类使用羽绒制品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羽绒服直到20世纪初才正式“登场”。
1922年,澳大利亚登山家乔治·芬奇带着几件“奇怪”的衣服开始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旅程。他用降落伞丝布和鹅绒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夹克和裤子,这些衣物柔软轻便,但看起来鼓鼓囊囊,与其他登山成员羊毛呢料制成的挺括衣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趣的是,正是在这些“奇怪”服饰的保护下,乔治·芬奇超越了当时的人类极限,登上了8360米的新高度。而他的“羽绒服”也成了现代登山服的雏形。
事实上,作为一名科学家,乔治·芬奇的“奇怪”装备与当时的物理研究密不可分。在19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衣物的保暖隔热原理进行科学探究,“空气隔热”理论被提出,羽绒的保暖性能被进一步证实。
不过,在芬奇的时代,羽绒服依然十分“小众”,它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钻绒跑绒、不耐穿不耐磨等,一旦穿着者动作幅度过大,或者使用时间过长,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就很容易降低。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户外垂钓爱好者。
1936年冬天,艾迪·鲍尔与朋友去峡谷捕鱼,厚重的羊毛外套让他无法顺利抱起刚钓上的重达90斤的鱼,他无奈地脱下了外套,但随后便严重失温,差点被冻死。
为了解决户外捕鱼时的保暖性和灵活性问题,艾迪·鲍尔发明了菱形绗缝工艺,通过菱形绗缝将羽绒固定在夹克中,解决了羽绒在布料里分布不均和向下堆积的问题,他将这种夹克取名为“Skyliner”。
这种工艺大大加强了羽绒的固定性,也为羽绒服在二战中的优异表现打下了基础。
二战时,战斗机飞行员大多需要在万米高空的低温环境下飞行7—8个小时,而战斗机不配备恒温机舱,因此他们的服装既要持续保暖,又要轻便灵活。
此时,杜邦发明的尼龙面料受到了军方的关注,这种人造纤维耐磨抗造,根本不给羽毛钻出面料乱飞的机会。
于是,艾迪·鲍尔在“Skyliner”的基础上,用尼龙包裹羽绒为美国空军设计出B-9飞行夹克,在保证灵活轻便的同时,可以让飞行员在-56℃的环境下保持三小时体温稳定。
至此,羽绒填充、尼龙面料和绗缝工艺三者结合,羽绒服终于变得既保暖,又结实耐穿。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1358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