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当年轻人遇上国风 七成受访青年认为国风服饰很美

   2024-04-07 中国青年报​1380
导读

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和工作后,王梅穿传统汉服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到朋友家做客会穿,到餐厅吃饭会穿,赶上中国的传统节日会穿,和“

 

 

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和工作后,王梅穿传统汉服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到朋友家做客会穿,到餐厅吃饭会穿,赶上中国的传统节日会穿,和“同袍”出去旅行、逛博物馆也会穿。2022年中秋节,她穿上汉服、戴好头饰、化好妆容,又带上自己的几套汉服,“看看有没有人想试穿,穿上和我一起过中秋”。那一天有两个外国女孩儿试穿了她的汉服,她还给她们介绍了服饰的纹样、朝代,“看得出他们特别感兴趣,还主动问衣服的历史、图案的寓意”。受到鼓舞的王梅自此几乎每周都会出门邀请当地人体验汉服。

就读于东华大学的张咏翊则用另一种形式,让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焕发生机。在大二的《非遗与社会实践》选修课上,她了解到了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土布。实地走访调研后,她发现土布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有一种布叫‘双喜布’,父母会用‘双喜布’为女儿做嫁衣,表达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张咏翊以崇明土布为面料,结合上海传统旗袍的款式,做出了3套实物服饰,并进行了公开展演,吸引了很多观众。

如今,像王梅和张咏翊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龙年春节期间飘展在街头巷尾的马面,春暖花开时节公园、郊野里各种形制的汉服,都在诉说着青年们以服饰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发起相关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222份,结果显示,98.47%受访者喜欢国风服饰,其中47.30%受访者非常喜欢,37.08%受访者比较喜欢,14.09%受访者一般喜欢。

国风服饰走进生活场景,见证青年文化自信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47%受访者经常穿国风服饰,19.08%受访者有时穿,36.63%受访者较少穿,36.81%受访者没穿过。国风服饰已经被受访者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如日常生活(15.46%)、旅行(26.99%)、传统节日(20.51%)、聚会(4.20%)、重要仪式(8.19%)、主题活动(22.93%)等。

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图灵班的李君豪和国风服饰结缘,是受到古装剧的影响。那时他还在读高中,身边几乎没人穿汉服,他把对传统服饰的热爱默默藏在心里。高三时,他第一次在街头看到别人穿汉服,“当时觉得她们很有魄力、很酷”。于是他也开始悄悄攒钱买汉服,在课余活动时偷偷穿出去。不过现在,李君豪可以大大方方地穿着汉服,约上朋友出门逛街、吃饭。去年过年时,他还穿着飞鱼服和斗篷回家,挨家挨户给亲戚朋友拜年。“当时大家都觉得很惊奇,我就很大方地给每个人介绍服装的特点和历史。”李君豪说。

阳光学院的池佳雯也会把国风服饰当作常服,“衬衫搭马面裙”是她逛街、上课都会选择的穿搭。她也很愿意穿着汉服到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让汉服与自然撞个满怀。“在无人打扰的树林之间,约上朋友一起散步、拍照,能让我享受到自然和舒适的感觉。”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者喜欢国风服饰的原因中,包含国风服饰很时尚、是一种潮流(27.42%),穿国风服饰可以彰显个性(28.23%)。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邢海燕在《“国潮”与“真我”: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一文中指出:“在过去大众民族自信心不强的时候,有人曾经认为国货是土气和低端的代表……通过网络话语扫描,我们发现和上一代人相比,Z 世代的人群有着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他们更容易接受国产品牌,更多中式元素设计的产品在他们眼里成为了时髦的潮品。”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1407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