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难确定这是否是奢侈品牌年轻化的一种尝试,但是无疑这会引发相关的一些讨论。在美国,千禧一代(注: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口总数为7550万。
在中国,千禧一代约有4.1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1%预计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将从2014年的5900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3万美元。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未来10年消费格局的主导者,所有人所有品牌都喜欢新的消费者。
这种对“年轻人主导未来消费”,往往让市场营销陷入狂热,而容易走入误区——我们希望“品牌年轻化”,然而年轻人却并不买单。
一个品牌是否真的年轻有活力,并不一定需要靠年轻人的流行元素来表达。
流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流行意味着总有一天会过时,如今的世界,新旧更迭也就是在朝夕之间,有的时候连年轻人自己都赶不上潮流,更何况是一个品牌。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让你与这些年轻的灵魂们产生共鸣。
1、品牌年轻化成常态
无论是消费观念还是购买能力,显然当下的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人群。为了抓住时代的核心消费群,“品牌年轻化”变成了众多品牌讨论最多的话题。
在很多品牌年轻化的营销案例中,确实能看到很多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也看到了更多叫着“品牌年轻化”口号却不被年轻人买单的无效沟通。
年轻人们的身上总会被贴上很多标签:叛逆、自我、享乐、懒散、不上进……就算是哪些永远怀着善意去拥抱消费者的品牌们,也在不断地给年轻人贴着自己眼中理解的标签。
从去年嘻哈风到今年街舞潮,嘻哈、街头、音乐等元素似乎是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万能钥匙;
表情包、Emoji、网络用语、二次元元素也在各种营销中屡见不鲜;
如果品牌有钱任性,还可以启用一招杀手锏——流量明星。
先给年轻人贴几个标签,然后再把这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试图收获年轻人的认同,混进他们的圈子。
用看似时尚、热门、流行的元素将自己打扮成“年轻人”,这是很多品牌在年轻化的营销中常见的做法。
但这些所谓的“年轻”元素是否真的让品牌达到了年轻化的目标,并打动了年轻人的心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点:
品牌年轻化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品牌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品牌生命周期并不单纯以人的年龄来划分,而是与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消费者行为绑定在一起。
“品牌年轻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品牌灌注新鲜活力,延长或恢复品牌的“青春期”,让品牌可以一直活跃在时代主力消费人群的面前,不至于被消费者和市场遗忘。
2、年轻化 ≠ 年轻人化
所谓的“年轻”并非指某个特定的年龄区间,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