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古代服装形制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其反映的时代现状

   2020-06-09 3780
导读

服装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反映,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服装的发展也是跟随人类文明的脚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璀

    
服装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反映,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服装的发展也是跟随人类文明的脚步。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颗星,其服装形制的变化也是极具内涵的。从炎黄时期的上衣下裳制到西周时期的深衣制,以及战国时期的胡服制,服装形制变迁的背后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涵。
 
服装形制作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产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变化,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理念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服装形制演变一方面展示了古代服饰的魅力,另一方面能透过服饰了解当时历史的变迁,读懂服装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感受古老民族生生不息、不断传承的情怀。
 
 
(图1:上衣下裳)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服装形制,形成于炎黄时期,"炎黄垂衣裳而天下治"。在西周时期经过宗法制的渲染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时期,不断吸收儒家文化和外来服装文化,有了更丰富的创新,及至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几千年来上衣下裳一直作为中国主流服饰存在。
 
上衣下裳玄衣黄裳的服色,这里融入了易经"天地玄黄"的思想,即天色玄,地色黄。在生产力极度低下以及认知水平非常有限的原始社会,这种服饰的观念体现了对天地万物以及神话传说的崇拜。
 
黄帝、尧、舜正是凭借上衣下裳制的不同穿着而统治着物质生活低下的古代社会,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人们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而出现了"无为而治"的太平生活。也是从那时起服装便成了权利、地位和统治的象征。河南安阳殷墓中出土的玉人像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佣也再次验证了上衣下裳制为身份尊贵者穿着的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制在商代得以发展,西周逐渐完备,并在商周之后成为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图2:妇好墓玉佣服饰)
冕服是上衣下裳制服式典型代表,也是帝王服饰的象征,跟随着历史进程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论语·泰伯》"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司服"之位,职责是在不同礼仪场合,协助天子、大臣完成正确的穿着。所以冕服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在此时形成,成了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也是历代王朝王权的象征。
 
西周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在政治方面实行分封制,明确了等级制度,加强了礼仪的思想,以此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上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发展,服饰成了区别等级的最佳载物,服制制度便在西周时期得以完备。西周礼仪繁缛复杂,如吉礼、凶礼、军礼等,在不同的场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及庶民等不同身份的人需穿着与场合、身份相匹配的服饰。
 
 
(图3:西汉帝王冕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杂乱的服装形制统一规定为上衣下裳制。西汉基本继承了秦风,在东汉时期重定服制,遵循礼教,恢复古制。此后各朝代的服饰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胡服的影响,但上衣下裳制还是作为官方服饰保留了下来。襕衫是唐宋时期对上衣下裳制的创新,在衫下摆的膝盖部位拼接了一横襕。从服装款式上看襕衫是袍衫式,但横襕的加接使袍衫分为了上下两部分,这便是对上衣下裳制继承的体现。
 
明朝建国后,为了去除元朝留下的风俗习惯,对于胡服、胡语、胡姓以及生活习俗都加以否定和禁止,全方位恢复汉族礼仪。"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是明朝服饰改革的重要政策。这项政策使得上衣下裳制重新被重视起来,并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发展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深衣制
 
所谓"深衣者,上衣下裳不相连是也",是有别于"上衣下裳制"的"上下连属制"服装形制,其寓意为天人合一。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上衣与下裳是分开来裁做的,之后再以长衣为腰部缝接,这种藏而不露又端庄典雅的礼服可谓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也是继上衣下裳制之后出现的具有汉服典型代表性的服装形制。
 
 
(图4:女子曲裾深衣)
深衣创造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一开始的深衣是男女皆穿服式,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深衣不再流行。此后,袍、衫、襦和袄等服式依然继承上下衣裳连属的特征,并且都在深衣基础上发展而完善起来的,最终逐渐取代了深衣。现代服装中的连衣裙、旗袍、藏袍等款式都是深衣制的遗制。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绘木俑可以看出深衣之所以称之为深衣是因为其"续任钩边"的宽大衣襟经缠绕后可将人的身体紧紧包裹住,不使其外露。深衣的名称也体现了此形制服装每个部分都包含着深深的含义,如深衣的正、背面款式图,深衣采用方形领和圆形袖,以示做人做事要遵守准则,合乎规矩,后背直缝和下摆水平线代表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公平。
 
深衣制服装主要体现在曲裾袍上,曲裾袍采用宽大的衣襟形式,穿着时将前襟绕身曲转于后。曲裾袍长久以来是作为礼服来进行穿着的,曲裾袍之外的另一种袍服称之为直据袍,是作为便服穿着的服装。
 
 
(图5:马王堆直裾深衣)
在西汉之前深衣制一直是祭礼、朝见等重要场合穿着的服饰。直至西汉,由于裈的出现带来的服饰变革,裈是一种有裆的短裤,使得曲裾袍的遮掩功能失去了实用价值,而逐渐被直裾袍所取代。
 
深衣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服式的最佳代表,中国古代服装的平面裁剪、连袖、无肩斜、宽大的特征在深衣制服装上都得到了一一体现。深衣制的服装结构特点设计的十分人性化,它是在人站立时平展两臂的姿态下设计的,追求服装视觉上的直线性和平面性,不同于典型的西方宽胸肥臀的立体性服装。
 
三、胡服
 
"胡服"是西北少数民族服装,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不同,它采用的是上衣下裤制,基本特征是:短衣、长裤、革带、革靴;窄袖紧身,短小利落,便于活动。就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四次变革而言,都是胡人服饰对中原服饰产生的冲击而形成了汉族人穿着方式和习俗上的改变。胡服的形制对中国传统服装形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这是一次出于军事需要的改革,赵国常年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战争,而胡人擅长骑马射箭,汉人在此之前都用马车进行作战,赵国在崎岖山谷中的斗争总以失败而告终。赵武灵王吸取经验教训,命全军上下以弓箭为武器,皆习骑射。
 
 
与此同时,汉人的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服装极其不便于进行骑射之术,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进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将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形制改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指的是一种短袍,而裤式比胡人的裤子宽大,可在膝间系带,便于活动。
 
同时,变履舃(xì)而改为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尽管是出于军事需要的改革,但是从胡服骑射之举开始,胡人服饰开始盛行,上衣下裤制逐渐大规模的影响着汉人服制。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少数民族服饰融入汉服的现象尤为突出,不仅为汉服增添了新鲜元素,也掀开了中国服装史的新篇章。如在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改穿汉服,而南方的居民由于对胡服的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汉服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合身。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682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