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探讨|中国服装的未来在哪里?花了几天时间整理和写下

   2021-12-17 穿针引线服装设计10390
导读

好久又没来发帖了,最近对中国服装业有深刻的感触,耗时几天呕心沥血写了下来!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服装品牌?中国的服

好久又没来发帖了,最近对中国服装业有深刻的感触,耗时几天呕心沥血写了下来!


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一个真正的服装品牌?中国的服装未来在哪里?对于从事多年服装行业的我深刻的感触,所以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我做了各项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整理,最终写了这篇文章,当你看完会对中国服装行业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


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为何支撑不起一个服装品牌,我查访了各项数据:中国的服装市场有2亿万还多,但最丰厚的利润都在被洋品牌摄取,运动服饰耐克,阿迪占据了超四成市场份额,快时尚领域则由优衣库,zaza, HM三分天下。从女装到男装,从大众市场到高溢价市场,国际品牌占尽优势。借力中国市场优衣库一飞冲天,优衣库市值已突破1000亿美元超越了zaza母公司Inditex,登上了全球服装业老大的宝座。2020年优衣库的中国门店数量也已经超越了日本,除了优衣库外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诸多海外品牌的核心增长引擎。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等也在国内服装业的一片萧条中实现了逆势增长。中国市场的有力复苏,挽救了高端奢侈品牌的惨淡营收,Moncler,加拿大鹅,Gucci, Prada,Coach, LV,爱马仕等纷纷抓住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加速线上线下布局,中国服装业增速则连续5年下滑,国产品牌更是集体走下坡路,疫情冲击下,2020年我国服装业营收预计蒸发2000亿,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营收入1.36万亿,占GDP之比为1.3%,整体规模缩水11.3%,利润总额为640.4亿元,剧降21.3%,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亏损面高达23.16%。


目前国产服装业的生存现状可谓一言难尽,要么在大浪淘沙中惨遭淘汰,要么偏离服装主赛道。因为我本人是80后,这几十年亲身感受到和体会到服装行业的点点滴滴,在我们80后记忆中的美斯特邦威、以纯、真维斯、佐丹奴、七匹狼等老品牌纷纷陨落,有的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中国14亿人口支撑起了全球最大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却没有孕育出一个能够享有全球的服装品牌,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缺市场吗?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就没见过谁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溜达。缺钱吗?每一波上市潮,都有服装行业的踪影。缺技术和人才吗?事实上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服装制造工厂,服装业已经形成了一条贯穿纺织原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完整现代化产业链。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棉、麻,毛,丝产量大,区域集中,为我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的服装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南海沿海地区,东部沿海五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比如我国知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申洲国际、鲁泰纺织、健盛集团等,都是通过给服装巨头(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代工建立的中国产业链,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恰逢全球纺织制造业中心迁移大潮,中国接棒日本,凭借劳动力等红利,逐渐跃居全球第一大纺织业大国。像一些品牌:杉杉、雅戈尔、七匹狼、柒牌、报喜鸟、太平鸟、美邦等大牌杀出重围,然而上市融资补血后,很多已经变身上市公司的服装企业,并没有专注于主业,纷纷进军“来钱”更快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其雅格尔的董事长李如成曾语出惊人:“什么主业不主业的,赚钱就是我的主业”,有的则涉足新能源领域和投资领域甚至彻底告别服装业务。这些以代加工起家的品牌,始终没能在模仿和输入的同时,探寻出自己的风格。他们拿着卖衣服赚来的大把钞票,怀揣着上市融来的资金,不是“不务正业”就是只知道一味追求门店升级,陈列升级、代言人升级、广告轰炸,都不愿停下来好好琢磨服装设计。目前也就仅存的几家(海澜之家、柒牌等)勉强维持着国民服装的最后一点颜面。可“又土又丑,质量差价格高”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在继续服装主业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为了在市场萎缩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产,也都加大了线上渠道布局,以迎合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的新零售模式开始自救。但是在这种多样化的自救过程中,又有企业未能控制到幅度,新的业务又未能转型成功,最后导致亏损和破产。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有一个类似的毛病,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安于现状,只想着怎么收割既有利益,很难突破自身,终其原因,服装业巨头们喊着“工匠精神”的口号,赚了快钱后却都纷纷玩起了“不务正业”的花样跨界,真正的工匠精神依靠的是时间于专注的堆积,品牌都是用时间磨练出来的。从创立到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ZAZA用了41年,GAP用了47年,优衣库用了54年,HM用了69年。无论在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上有多大差别,这些品牌一个共同点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聚焦于主业。但现实是,中国没有可以让企业慢慢成长的“土壤”,毕竟习惯了赚快钱,尝到了甜头后,资本和企业家都耐不住寂寞。所以也有业内指出“中国消费领域没有品牌,只有贴牌的厂牌”。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一声叹息,两行热泪,外加三个字“不争气”。但是中国的时尚舆论又一直被海外媒体紧紧控制着,而这些海外媒体于海外快时尚公司合作密切,导致中国服装品牌和本土杂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也是为什么当“新疆棉”类似的事情发生,中国时尚舆论集体失声的原因了。


还有许多人谈到的国潮,像“国货国风”“跨界联名”这几年来势汹汹,李宁似乎已经摸到了“高端”的门槛,可其他品牌想吃“品牌溢价”这碗饭似乎太难。他们拿什么溢价呢?就是一窝蜂炒作“国风”这个风口了,还有最近几年大家认为的“国潮”崛起,就是潮牌,国潮这两个字打在广告上就是能赚钱,卖房也叫国潮,卖牙刷牙膏也叫国潮,卖化妆品也叫国潮,然后故宫也叫国潮,好像没有“国潮”这两个字就跟不上大队伍似的,那到底是真正崛起了呢,还是只是表面繁荣。客观的分析是肯定的相比以前好了,这种潮牌或者国产潮牌基本是没有什么市场和声音的,现在的话大家都无孔不入,随便买一件淘宝的衣服或者线下衣服都是具有潮牌的影子,这个其实是一个市场的繁荣现象,我不否定市场,但是市场归市场,中国潮流一定是内在和外在结合的一个产物,内在因素就似乎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消费能力,这是个物质基础,外因的话就是美潮日潮的街头文化的兴起全球化到中国,包括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快销品牌(优衣库)等,都搭上了街潮这趟车,像我国李宁安踏这些品牌就是对标了耐克阿迪达斯,他们也紧跟时代,就是耐克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阿迪怎么走我就怎么走,因为这个是后进者的优势,后发优势就是有跟随,将品牌潮流化。目前国内也就是这些几个国民品牌跟上了国际大牌的脚步可以生存下来。

但是为什么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不会出现一个国际化的像耐克这样的牌子,国际化市场里面的优衣库这样的品牌,首先第一要冲出中国,再谈你走出中国能不能赢得市场,并且赢得尊重,现在第一步都还没有,没走出国门。我知道虽然是有一些是可以走出去得像波司登这些,中国制造是走出国门了,但是中国品牌没有,有也没有那么多。这就是为什么你现在买羽绒服还是买Moncler(加拿大鹅)我们得日常穿着为什么买优衣库,当年我们很多年轻人买过森马呀,美特斯邦威呀以纯啊,那现在你买吗?买优衣库得耐克的小时候买,到了四五十岁还买,不仅人家这个企业在,还一直在发展壮大,我们的品牌为什么就不能长久,不能前几十年做的事情为后几十年继续能积累打基础呢。


要谈中国的服装品牌为什么走不出国们,那是跟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分不开,而服装制造业则不能不谈一下:去中国化。现在全球产业链要去中国化,制造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得根本。警惕这种被动得去中国化带来得影响,会导致企业破产,萎缩,专业生产链。这些其实10年前就在发生,每年都在陆续流失。而目前很多制造其实影响得不单单是就业率,美国日本企业基于对中国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海外的订单去中国化,然后引起的海外投资的一些中国服装制造业的产能一定会跟着转移,而且是优质的制造业产能,只会留下一批小而散的企业,他们的性质基本上就是中低端的基础产能为主的,会影响我们很多的中国品牌,这些中国品牌可能面临着他们的研发会受阻,他们的品质会下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到10年去建立自己的优质的服装制造业的资源,有没有未来,取决于我们怎么认识中国自己的服装制造业,留下来的去中国化之后的服装制造业。社会上普遍认为的服装制造也是一个低端的制造也,认为它应该就被淘汰,不被重视。一般人眼里服装制造也就被人认为是代人加工,不被人待见,所以一个普遍的认知就是:中国的服装行业是品牌赚钱,网红赚钱,而制造业呢,赚的都是几毛钱,几块钱,赚钱机会那么多开个餐厅都比你赚的多,笨的人才去开工厂呢,人人都做互联网平台(实际上互联网平台最后玩的就是互联网金融)向这些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谁去开工厂服装厂鞋厂面料厂,不仅没人开也不给尊严。甚至还有很多人说要去掉落后产能,低端产能,这就制造了一种商业上的不平等,同样是中国企业你把它分成高端和低端制造业,进行了国民企业的不平等歧视。


其实只要是人类生活需要的制造业,都应该是必须的,制造业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必须和不必须之分。生活中你的穿衣选择多吗,服装的购买能满足你的需要吗,没有吧,很多人为什么要去国外买呢?要去代购呢?普通的服装你花的成本是不是也很高,不管你高中低端价位的需求,你平时并没有充分满足,既然都没有满足为什么要去掉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产能呢。还有一个就是媒体界对于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污名化,没有平等的国民企业待遇。还有就是边缘化,实际市场运作的时候给不给它的一个权利和空间,对于这些生产制造单位或企业他们都受到了在中国非常多的政策歧视或管理歧视,目前的一个状况就是,那种大的,规范的国际化的,无尘化的企业他们就基本只做出口不接内单,而接内单的企业就是这种小散企业,这种它第一在标准上面没有国际化视野,管理上很难做到规范,感觉就是随时可以开随时可以关的那种状态,不是他们不想做,是做不到,就像这些小企业或工厂说的,他们每天开工呢就像做贼一样,得把窗户门全部锁好关好,因为怕管委会过来查,查消防查环保查噪音,他意思就是各种刁难。比如有得企业搬到这个落后地区去做,你在大城市要查环保,他就搬到内地一点得地方,那我就问一下,你搬到这些小县城里去就不用上环保设备了吗,你不是说中国都是统一度量统一政策吗,为什么可以钻这个空子,你这是折腾企业呢还是真的做了环保得事情,而现状就是这种很多以查环保的名义导致很多珠三角一带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受到了影响,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很多人改行,很多的老师傅都不在做这个行业,一旦人才流失,就算你又订单来,也没办法做,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也没有这个水平水准,没办法去实现出来一个好的产品。所以对于一些中高端的服装制造业,这么多年其实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也没有什么发展和升级,中高端毕竟它还是依赖于人,依赖于这种手艺,因为它的高端高品质就是体现再它的高品质面料,高品质的做工。这种就是一系列的产业生态链的连锁影响。对于现在来说,一个大型的工厂你要么投一个大型的资金来启动这个环保的所有流程,要么你就是要面临着大额的罚款,一权衡他们没办法去平衡这个。其实在中国想做好品牌的人很多,有想法的人是很多,很多人也是有一些国际视野,他回来想做一些真正想要做的东西,但在落地的执行层面是落地不了的,因为配套的资源匹配不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这种现状的持续只会让产品不仅质量越来越差,而且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又差又贵,最后为其买单的还是消费者。所以如果没有优秀的服装制造业支撑中国的品牌会非常困难,中国服装制造业都搞了40多年了,改革开放开始就开始给人家港资企业在做衣服加工,产业工人几代,技术设备都很成熟的,中国人均GDP一万美金了,世界第二GDP大国,怎么还没有一个能享誉世界国际化的品牌,可能有,但怎么会那么少呢。按照中国制造业这么发达怎么会这样的?中国品牌因为没有优秀的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支撑,只是小散和中低端这样的资源为主体的制造业,支撑出来的中国品牌就是小散品牌,中低端品牌,那些有追求往中高端往国际化发展的品牌一定会受影响。第二个现象就是会出现大量的中国品牌的混战,同质化,大家都没有钱了嘛,大家使劲做淘宝电商,同质化你抄我,我抄你,我比你低5块,我比你更低5块恶行竞争,还有品牌跟工厂间也是,前面品牌间的互相争斗自然就会波及到制造业工厂方面,品牌打价格战,战火始终是烧到给工厂,品牌为了低价只能去榨压工厂,而工厂为了生存只能去降低质量,而这种质量得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自然是不满意得,不满意就更需要低价,对于品牌为了消费就得低价卖,所以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得恶性循环。哪怕一些中低端淘宝品牌的你现在做得很好的,那么恭喜你,这是你的最高峰了,你未来两三年绝对会走下坡路,因为跟你的一模一样的竞争会越来越多。

再来说说文化理念,对于中国的服装制造业,以前我们先天不足,我们就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建立起来的服装制造业,不是服务中国人的就是为了服务外国人的,中国的服装制造业要想改变,先别想着取悦外国人怎么,先满足中国人自己对服装的需求,各种层次的需求,各行各业各种生活方式各种个性化需求。为什么没有出现国际化的品牌,我觉得就是服装制造业的商业政策和土壤不稳定,当年需要外汇,就给他们超国民待遇,各种优惠政策土地政策,现在不太需要,就给它非国民待遇。往往很多做了几十年服装制造业的,正准备做服装品牌的时候发现不稳定,朝令夕改了,算了不做了投资房地产吧,很好的一个积累到最后一事无成。还有一个就是对中国服装品牌的一个文化理念认知的缺失,第一个就是偏见,没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的包容的观念,尤其对于市场品牌端的国际视野,可能中国很多开出租车的司机都会觉得对国际大事国际格局什么都了解,但是不是这个视野,而是对全球的品牌的一个视野。不同国家的品牌不同国家的人对于服装的需求消费层级以及他们的收入水准,文化心理有没有亲身前往去考察一下市场、需求,发达的不发达的美国的印度的都应该看一看。第二点的话就是国际化的包容理念,就是要允许别人比你好,然后要去学习它。大多数人的话还是有一种大国傲慢,我做贴牌加工做得很大了,一件T恤赚5毛钱怎么了我做一亿件呢我就是牛,然后看不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看不到自己品牌升级的可能性,然后就走不出去,就是这个文化理念的缺失。你不包容就不能全球化不能国际化,你就不能走出去。不管是耐克还是优衣库,背后的文化理念都是包容的,什么叫包容,就是兼容一切,地球上文明的多样性然后呢取得他们共同的先进性做引领,所谓的就是普遍全人类都认同的人性需要,比如说个性的追求自由的需要,商业领域追求的不是政治化或者意识形态化或者叫民族偏见化,衣服是关于自我还有社交生活方式,所以你看耐克,不管是穷国家富国家,还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大家都愿意穿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就好比体育就是超越了种族和文化,一个企业要是有这样的文化,不是说一定就能国际化,而是才有可能国际化,如果大家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再过40年你买的还是国外的品牌,那些先进的更好的工业更好的设计更好的潮流,还主要是以西方为主。


那现在我们中国的服装制造业目前这种状况来看该怎么办呢,从外界上面来求帮助我们还看不到信心,从内部来说的话大家都是抱着一种对熟悉的产业一种爱来坚持,从理性上面我觉得大家都可以转型了,掏钱买货就行了,你买的东西以后的选择会越来越少,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品质越来越低,你的需求越来越不能升级,你要又升级得付出更多得钱,这就是现状。另外就是如果能局部进行自救得话,就是依托于自己得中国市场,中国人的需求去做中国的品牌然后国际化,关键在于人,首先第一个产业工人不能流失,第二产业培训不能断续,这些工厂们要想好自己也要去培养一些接班人培养一些学徒,第三不要让企业家流失,企业家把工厂一卖,去买几栋别墅养老了,不要让企业家寒心,企业家是提纲携领的关键人物,还有认清目前的中国制造业,面对现实,去学习市场,学习品牌学习制造业学习管理学习产业分工,学习全球化,尊重市场。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994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