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老三样”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焕发新生机,中国制造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定前行。“老三样”的时代变迁,刻录着发展足迹。本版即日起推出“老三样”焕新记系列报道。
轻点屏幕,选择喜欢的面料和款式,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就呈现在眼前,转动虚拟人物的身体,还能看到动态下服装的垂感、褶皱等情况;生产车间内,智能裁剪、智能吊挂、智能物流等系统各司其职,机器自动开袋、修边,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销售场景里,AI等新技术在数字营销、数字门店、智能导购中全面应用,购衣有了全新体验……近年来,一大批服装企业投身数字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科技、时尚、绿色已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和新趋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已成为服装行业共识。企业如何推动自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此,本报进行了采访。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款定制服装,最快3天成衣
只需简单的触屏操作,就可以选择面料、款式、颜色、工艺等,设计搭配出一身专属于自己的服饰……在大杨集团研发的USTYLIT(优思达)服装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消费者可以轻松完成个性化的服装定制。
对传统的服装生产来说,私人定制具有生产成本高、制造周期长、难以大规模生产及推广等痛点。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对生产流程进行变革,通过智能化改造,不断优化供应链的柔性程度。
“无论是在技术革新、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方面,我们始终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发力。”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介绍,为了解决定制服装的种种痛点,企业持续投入,建设了专门的智能柔性定制工厂,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有机结合,实现智能量体、智能下单、智能打版、智能生产等全流程智能化服务。
想要制作一件定制服装,第一步是量体。这一步骤可以直接由消费者使用APP在线量体试衣,也可以由实体店的量体师现场测量。顾客选好款式、面辅料、配饰等后,系统进行3D建模,数据直接送达工厂。
工厂接单后,智能排版仅需2秒就可成形,然后以投影的方式将等比尺寸映射在裁剪机上,机器自动裁剪,大约一分钟就能完成。剪裁好的初版由智能吊挂系统传送到各工序,工人再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制作。而按照传统做法,设计一款衣服要经过画设计稿、2D打版、备料、打样、改样等多个环节,需要十几个部门协作。制作出来的样衣稍有偏差,又得重新走流程,耗时最少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