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拥有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地理环境是甘肃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基础,而历史上各民族多次的迁徙流动,形成了今天在甘肃生活的多民族交流互鉴、丰富多彩的文化。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各民族的服饰被称作“穿在身上的史书”。服饰是一个民族或民族群体约定俗成的着装样式,是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体现,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
目前甘肃省传承有序的服饰类非遗项目有:肃北蒙古族服饰、裕固族服饰、华锐藏族服饰、卓尼藏族服饰、白马人服饰等,还有与其相关的裕固族织褐子技艺、岷县传统织麻布技艺、舟曲织锦带等,他们在各自的日常生活、婚俗与节日礼仪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肃北蒙古族服饰。(卢艺文供图)
蒙古族服饰
甘肃省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的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等地。在元代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雅尔湖壁画中可见蒙古族供养人的形象,他们身穿丝绸锦缎质地的高领左衽曳地长袍,已具有了鲜明的蒙古族服饰特色。在元代墓葬壁画、墓葬陶俑、绘画作品中可见到人们常戴的钹笠帽,“帽笠”“暖帽”是其冠服主要特点,元末明初的叶子奇在《草木子》载“元代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也”,可见帽冠在蒙古族服饰中普遍且重要,成年女性多戴高耸的“姑姑冠”,少女戴红色绒球帽子,男性戎装多戴左右帔巾的暖帽。
元、明时期蒙古族进入甘肃,后来又经过各类迁徙、文化交流与改变,为适应寒旱牧区的生活环境和放牧骑猎的生活方式需要,蒙古族服装多为宽大的长袍、长坎肩、腰带、帽子、靴子,有男女区别、长幼区别、季节区别、节日与日常的区别,最为盛大的当属婚庆服饰。
肃北蒙古族服饰。(卢艺文供图)
肃北蒙古族服饰长袍的制作材料有皮、毛、丝绸、棉布等,无论男女袍子衣襟边缘和袖口处都镶有花边,衣长过膝,领子为右衽、高领或交领,窄袖长至手指;男性服饰多为蓝、棕色,女性服饰色彩鲜艳,多用红、蓝、绿色,大面积的整体色彩与小面积的刺绣相配合。腰带多以棉布、绸缎制成,色彩鲜亮,与长袍相协调,在腰带上挂有丰富配饰。传统男性多戴平顶圆形帽,有貂皮帽、毡帽,现在男性也戴礼帽;女性戴尖顶圆锥形红缨帽子,已婚女性必备“长辫套”装饰品,在亮丽色彩刺绣的长辫套上镶有三至四个银牌,上面錾刻着吉祥如意的花纹,使用时将梳好的两根辫子分别装入辫套内,再从中间穿出用纽扣盘住,用来保护和装饰长长的发辫,这是婚礼服饰中的重要饰品。在重要节日仪式中全身佩戴大量的金银、宝石配饰,烘托出华丽隆重的效果。
这些服饰的制作过程,早期全部用手工进行裁剪缝制,技艺娴熟的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常常用自己双手的不同位置来测量裁剪面料的长度尺寸,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服饰制作传承体系,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人们在重要的节日、婚庆等仪式中会穿着全套服饰,展示出当地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