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株洲服饰呼唤更多“产业工匠”

   2023-06-08 株洲新闻网47240
导读

在株洲某服饰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衣服。刘芳 摄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芳 任远芦淞服饰产业的成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芦淞服饰


在株洲某服饰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衣服。刘芳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芳 任远

芦淞服饰产业的成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芦淞服饰人的努力。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服饰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和不断增加。服饰人才如何更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服饰产业的“人才烦恼”

株洲80后“服饰人”李珍,在芦淞服饰城里打拼十余年,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开始加大研发、设计的投入。为了招募服装设计师,她也会亲自去广州、杭州参加相关招聘会。

但即便开出高薪,要招到愿意来株洲的优秀设计人才也很难。“别人一听说是来株洲上班便摇头,毕竟广州地处时尚前沿,无论从事业还是生活的角度,它对年轻的设计师来说,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除了招人难,招来了要留下也不容易。

首先是成本问题。扎根本土多年的株洲市波梵森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易告诉记者,从株洲市场来看,设计师月均工资在一万元左右,一些有作品、有获奖的设计师工资则更高。

但高成本投入不一定就换来高回报。陈易告诉记者,以波梵森为例,设计师一年基本上也就出几个新款,如果销售端反应不好,对设计人才的投入就相当于“打了水漂”。

人才流动性强在我市服饰行业面临的另一问题。罗美丽是一家服饰电商公司的老板,她告诉记者,公司里工龄最长的主播就是自己,其他主播经常是做不了几个月就走了。

“做电商的这7年时间里,公司的女主播来来去去,我自己都记不清一共招过多少个。经常是好不容易花高薪培养出一个成熟的主播,很快就被其他大品牌、大公司‘挖走’。”罗美丽说,为了避免风险,有些电商企业不得不通过长期合同来“绑定”主播,但这对企业来说同样存在风险,“万一直播效果不佳,或者销量不理想,反倒会增加运营成本。”

在服装行业,对服饰产业人才的评定,也困扰着许多服装企业。

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离不开顺畅的晋升通道,这就对人才水平的评定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时,就有一位大型服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服饰行业,在这一行干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普通打工仔到现在品牌服企的管理层,而我学历并不高,那你说我算人才吗?”

湖南素白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天文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服装设计,它不像那些高精尖的理工类,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设计师的审美天赋。究竟要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评定,形成更加规范的评定体系,是我市服饰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素白服饰总经理马天文向记者介绍产品的特点。 刘芳 摄

缝纫工、服装主播缺口大

株洲服饰人才的现状如何?产业要转型升级,株洲还缺什么样的人才?

在一份调研报告可找到一些答案。

今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走访了株洲服饰产业集群,调研了33家密切相关的企业,并形成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方面遇主要到人才缺乏、不敬业、缺少创新意识等问题。

对株洲服饰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也进行了“画像”。

首先,缺服装设计师。

要想淋漓尽致展现品牌个性,最给力的推动者无疑是设计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株洲服饰企业正吹起自主设计的号角,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设计师人才的引进。

《调研报告》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随着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企业比例提高,株洲服装研发设计方向人才需求增加,其中对服装设计师需求占人才需求的59%。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对研发设计人员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趋向于常态化。

其次,是生产加工人才。

产业转型升级,生产也是很关键的环节,把控着质量好坏。

随着服饰全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大幅提升,CAD、FMS、RFID等新技术行业普及率大幅提升,各类专用、智能化缝制设备使用率快速提高,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从走访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对缝纫工需求最大,占服装生产加工方向人才需求的9%,其次是制版师、裁床师需求比较大。

再者,无论是设计也好,生产也好,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销售,能否顺利地打开市场,吸引消费者,销售类人才决定着产品走向受众的“最后一公里”。

《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体验式营销设计等新零售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用人企业的青睐。

以芦淞服饰市场群、株洲汇美小巨蛋企业为例,在服装展示销售方向人才需求方面,对服装主播的需求占34%,其次是服装拍摄和穿版模特、服装导购、服装搭配师、服装陈列师,分别占比28%、14%、8%、8%。

服装企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用人需求随之变化:对服饰人才要求除了掌握传统和管理技能外,还需具有智能通信工具运用、数字化设备应用、数据收集与分析、物流管理配送等技能。


陈易向记者介绍产品的设计特点。 刘芳 摄

人才培育要有的放矢

株洲该如何在服饰人才方面发力?

“人才吸引要有侧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魔美名作服饰创始人刘立中说道。

这一观点是基于对全国服饰纺织行业现状的分析得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服饰纺织行业格局已初步成形,广州、杭州的服饰产业优势十分突出。为什么设计人才都喜欢往广州跑?当地服饰上下游产业发达,时尚资讯丰富,各类资源齐全。设计师往布辅料市场一走,看看面料,摸摸工艺,灵感自然而然就蹦了出来。”刘立中说。

这种由产业生态造就的人才吸引力,要想在短期内复制或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株洲来说,要看清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找准合适的发力点。

“加大生产等环节的人才吸引力度,是很好的突破口。”刘立中说,当下广州正在把生产环节向外迁移,而株洲的服饰生产环节是有基础的,如果能把这一部分承接过来,加大生产环节人员的培育和提升,对于我市服饰产业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用好本地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是株洲服饰的另一发力点。

上述《调研报告》提出,院校可以和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通过建立良好的“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让合作的服装项目做成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具有实用性。职业院校也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产业中已有的从业人员,可由校方借助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等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按照企业要求,为企业员工学历提升、技能鉴定、岗前培训等提供条件,实现新型学徒制培养。校方还可为企业长期培养从事服装制版、裁剪、缝制等设备实操的合格岗位工人,并按培训结果发放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当然,人才培育有侧重点,并不意味着放弃设计人员的招引。在陈易看来,对于设计人才,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发挥共享思维,用好现有资源,“企业如果觉得拥有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费用较高的话,可以与设计师工作室或者设计师协会合作,我们提供一个理念,由他们去设计,设计出来的产品由我们生产、推广。通过充分利用资源,相互配合,实现共赢。”


【他山之石】

杭州临平: 紧抓产业趋势,创新发布人才评定标准

80%的“杭派女装”来自临平,时尚服装行业是临平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之一。目前为止,临平已集聚了各类服装企业1.7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那么,招引与培育这些时尚产业人才,与其他产业有何不同?临平在人才培养上,又如何结合时尚产业特性,推出创新举措?

提高服装类人才技能水平,完善人才评定制度。2022年,中国服装协会以临平为试点,正式发布“时尚工程师”职业技能认证标准。时尚工程师分为三种:制版师、工艺师和新媒体营销师。每个工种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他们不仅是服装行业的佼佼者,也是数字服装人才。

拥有这张证书的人才,将被纳入中国服装协会人才库,全国范围内可以查询使用。不同企业、机构可以短时间内判断人才水平。

技能认证标准已经出炉,临平相应的培训服务也紧随其后。政府通过“资料审核、现场踏勘、专家评审”等方式,择优选定圣马丁学校、天白科技公司为时尚工程师培训机构,制定了版样制作、3D建模、面料学、工业制作、服装搭配等多样课程,以市场模式确保“培训专业化”。

政策上,临平也将时尚工程师纳入“临航工程师”政策体系,配套给予相应补贴,并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创业平台等,提升了区域对时尚人才的“吸引力”。

深化校地合作,不断蓄能产业发展“引擎”。临平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拥有服装产业知识产权存证功能,帮助辖区内服装企业版权得到保护。临平与中国美术学院创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共同打造大学生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基地。

在人才评定、项目支持、人才服务等一揽子打包政策的基础上,临平还以“店小二”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才关注、亟需的租住、子女就学、落户及招聘、金融服务等关键需求事项,持续提升和优化政府服务。此外,依托人才港、企业服务中心、楼宇服务驿站等已有载体,完善“新城企服通”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线上线下服务,努力实现全程服务、精准服务、联动服务,加快政策兑现速度,帮助企业和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建设开放包容的投资创业沃土。

北京服装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为特色鲜明的服装院校,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北服)始终服务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为全国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国际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取的验证性学习、综运用型实验、生产实习、项目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等几种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北服通过分析和借鉴国际实践教学先进经验,重新设计学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视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强调校企合作,培养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北服推行“双导师”制和“毕业展”制。 要求理工类毕业生实习题目贴近行业企业实际要求,“真题真做”,鼓励理工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选择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签订合同)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环节。“毕业展”制使毕业生与专业人士就自己作品进行讲解和探讨,企业还可以与优秀作品的作者洽谈合作与市场转化,学生的个性和创意灵感得到充分展示。

北服特有的“北服时装周”“数字文化节”“大学生创意集市”等品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技艺成果以及寻求就业创业机遇的舞台。北服时装周和数字文化节活动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已经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活动之一,每年均吸引众多行业与业界领导、知名设计师和用人单位代表到现场观看、汲取灵感并招聘人才,部分学生当场被企业录用,实现了毕业环节与就业的对接,开辟了就业创业新渠道,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率,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动力。

【记者手记】

服饰人才培育要找准定位

一提到服饰人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设计人才。

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和所有产品一样,服饰产品的生命在研发,而设计人才便是研发的主力军。但我们要对当前国内服饰产业格局有理性的认知:设计灵感需要土壤,在这一方面,广州、杭州有天然优势,与其盲目地竞争和跟随,不如尊重客观现实,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让本地企业的设计人才积极向广州、杭州等地靠拢。

既然设计环节难拼得过,不如从生产和销售端发力。一个现状是,设计领域颇受年轻人青睐,但愿意加入生产加工环节的年轻人却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光环”所在,另一方面,服装加工的环境相对要艰苦一些,流程要枯燥一些,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少一些。

痛点便是机遇。加大对服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培养,通过院校与企业“点对点”的形式精准向产业输送人才,培育更多符合当下服饰行业发展、能应用智能化缝制设备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具有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体验式营销设计等新零售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销售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青琪

二审:戴萍、唐剑华

三审:叶新福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1232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