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跳出”非洲 C&D服饰的“爆单”生意经

   2023-09-18 中工网45220
导读

从基加利机场出发,驱车行驶约15分钟,便可抵达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基加利自由贸易区。这里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

 



 

从基加利机场出发,驱车行驶约15分钟,便可抵达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基加利自由贸易区。这里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延绵分布,一眼望不到尽头,已有超过60家企业签约进驻。
来自中国的C&D服装公司(下称“C&D服饰”)就坐落于此。自4年前落户卢旺达后,C&D服饰从1家工厂扩展到如今的4家工厂,拥有将近5000名工人,发展成为卢旺达最大的服装工厂,且是非洲最大的夹克工厂。
与很多落地非洲并面向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不同,C&D服饰瞄准的是全球市场。目前,C&D服饰在非洲的4家工厂一年生产250万—300万件衣服,其中90%出口到欧美地区,出口销售额约5000万元人民币。
“订单太多了,每天都在赶,星期天都开工。”成本、免税等因素创造的竞争优势,让C&D服饰拥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订单做不完成为创始人谷景勇“甜蜜的烦恼”。而这样的“爆单”经验,也为纺织服装企业“出海”带来了新的启示。
出海,去成本更低的地方
地处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的卢旺达,全年气候都在18—25摄氏度之间,可谓是四季如春。7月中旬,卢旺达正处于天气宜人的旱季,但来自佛山的企业家代表团走进C&D服饰工厂时,依然感觉一片“热火朝天”。
偌大的车间内,数百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快速运转。工人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从裁剪布料到缝纫服装,再到检验成品,在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一件又一件羽绒服成品出炉。随后,它们将打包运至欧美地区销售。
扎根非洲,瞄准全球,这是谷景勇对C&D服饰的定位。而扎根非洲对企业最直接的利好就是成本的降低。
“绝大部分厂房是政府提供的。”谷景勇说。免费的厂房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租金支出。此外,人工成本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C&D服饰雇佣的非洲当地工人工资为70—80美元/月,折合人民币不到600元。
毫无疑问,大幅低于国内的人工成本,对C&D服饰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目前,在C&D服饰雇佣的5000余名工人中,大部分是非洲当地工人。
除了租金和人工成本,税收是另一个不得不注意的因素。落户卢旺达,意味着C&D服饰的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全免税。
实际上,以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凭借综合成本优势成为国内服装企业“出海”目的地。
位于佛山南海的标美服饰,是一家主要生产内衣、游泳衣和运动内衣瑜伽服的服饰企业。与C&D服饰相似,标美服饰的产品也主要出口至欧美国家。2017年,迫于人力、租金、税收等成本提升压力,标美服饰也开始寻求海外建厂。
“我们必须寻找出口,东南亚成了我们‘出海’的首选。我考察了多个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的成本都比较高,最后我们选定缅甸。”标美服饰董事长杨建伍表示,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
杨建伍算了一笔账,相较国内,缅甸人力成本低约5.5倍,电力成本低约1倍,燃料成本低30%以上。这几年下来,标美服饰在缅甸的投资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也促使杨建伍决定继续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计划3年内建立两家数字化内衣生产工厂、生产工人达5000人、产值超3亿元人民币、利润超2000万元人民币。”杨建伍说。
顺势,寻找壁垒下的新出路
谷景勇与杨建伍的“出海”决策,是资本逐利的表现,也符合产业转移的基本逻辑。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一直在不断寻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洼地”。全球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链已经经历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的日本、韩国,接着逐步转到中国的过程。
在中国,纺织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发展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产业链。
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的外贸需求驱动国内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工厂。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棉布产量从97.4亿米上升至383.45亿米,纱产量从658万吨上升至2717万吨,化纤布产量从37.92亿米上升至170.75亿米。
到了2011年至2017年期间,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平台期。纱和化纤布的产量增速显著放缓,甚至棉布和服装产量整体上出现了波动下降的趋势。接着是2018年至今,产业主要产品产量负增长,国内纺织业走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过去20多年来,国内纺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杨建伍也直言自己是“一个不小心,靠时代红利赚的钱”。而今,随着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均上升,国内的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小,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发展面临困境。
可以说,服装纺织产业进一步转移至东南亚及非洲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而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壁垒,则进一步加快了国内服装企业的“出海”脚步。标美服饰“出海”就直接受到了关税提升的影响。
2015年10月,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达成TTP贸易协议。在协议中提出,所有欧盟国家在中国采购纺织品,要加征13%的关税。“客户第一时间提醒,除非我主动降13%,否则对方没法和我继续做生意了。”杨建伍说,正是这位德国客户在2017年建议他到东南亚设厂,而落户缅甸,可以享受欧盟普惠制及多国免税待遇。
C&D服饰同样享受着出口欧美全免税的优惠。“也许将来某天全免税会取消,但我相信世界上最后一个取消全免税的地方,一定是非洲。”谷景勇说。相对落后的经济,让非洲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贸易优惠,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实惠。
从长远来看,依托国内产业链和经验支撑,在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国家建厂,面向欧美市场销售,将是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重要出路。
融入,助力“非洲制造”起飞
当然,“出海”并非没有风险。相反地,跨国经营总是障碍重重。
杨建伍透露,初到缅甸的时候,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为了保障通信安全,公司配备了卫星电话,保障24小时全天候通信顺畅。同时,缅甸还是一个电力不足的国家,建厂之初,公司就购买大功率发电机,随时保障电力供给。此外,还有安全问题、语言障碍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司生产安全,早在筹建亚联之前,杨建伍便与当地的湖南缅甸商会会长合资,组建了一支由缅籍人员担当主要力量的保安公司。保安公司除了保障自己企业的安全之外,还承接对外安保业务。
相比东南亚,非洲则是更陌生的市场。谷景勇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要选对国家。“有很多要考量的因素,不能光从地理环境考虑,还要从政治生态环境、外汇管制等情况综合考虑。”谷景勇说。
实际上,从地理环境来看,卢旺达并非最适合C&D服饰落户的国家。作为内陆国家,卢旺达没有港口,这意味着企业的运输成本更高,而服装是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运输成本的拉升对综合成本影响不可谓不大。如果仅考虑这一因素,旁边拥有港口的坦桑尼亚似乎更适合投资。
但不容忽视的是,相比周边国家,卢旺达政治环境更稳定,同时,卢旺达本地员工也展现出更高的职业素养。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1290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