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棉线到服装成品,从“鲁锦”到“汉服”,从民间作坊到龙头企业……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人民生活的刚需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的支柱型主导产业之一,在稳增长、扩需求、促就业、保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市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这一传统支柱产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这些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扶持、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塑造和加快业态模式创新等,旨在激发企业活力,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据统计,今年1至3月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384家,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6.7%。
推进产业集聚 加快发展步伐
近日,在位于郓城县的晨龙纺织车间内,密集排列的智能化纺织机械正在高速运转,纤细的羊毛线在机器的精确操作下变成高质量的毛纺织品。同样,在作为我市纺织重点企业的郓城县东盛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确保每一环节都达到最优生产效率。
郓城县纺织服装协会会长贾福建介绍,郓城县棉纺织产业发展历史悠久,郓城是“中国棉纺织名城”,也是棉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区,已初步形成纺、织、染、服装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也是山东省三大棉纺织生产制造基地之一。目前,该县有纺织服装企业305家、规上企业166家,总规模350万纱锭,年产棉纱60万吨。
纺织服装企业相对集中的另一个县为曹县,该县主要生产毛条、棉纱、汉服等产品,形成了“两区两园”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毛纺织、棉纺织、服装服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在位于曹县的小天鹅服饰生产车间内,“哒哒哒”的缝纫机操作声此起彼伏,裁切、缝制、锁边……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熟练操作,加紧赶制生产一批销往海外的订单,全力保证订单如期交付。
据了解,曹县现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282家,网店13989个,印花机1084台、绣花机3758台,汉服从业者接近10万人,在销款式达5000余款且每日都有上新,完全做到了5公里以内的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品牌孵化体系,并呈现出迭代升级、裂变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形成了棉纺织、毛纺织、服装服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棉纺加工”“毛条生产”“汉服制作”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年可产坯布4亿米、棉纱550万锭、羊毛毛条3.6万吨、各类服装服饰1.4亿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