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时尚,是一个既统一又对立的行业。
它历史悠久,也日新月异;它属于大众,也标榜个性;它是世界大同的,也是民族地域的;它的进步受工业技术驱动,也受艺术审美驱动;它的门槛不高,一套剪刀针线就可入行,它的天花板又很高,无论是美学还是商业,都永无止境。
作为中国设计师服装品牌龙头,江南布衣在自己的30年里,主要围绕三件大事,对如何在这些对立与统一中更好地平衡与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让艺术牵引商业】
“我想做一点不一样的,自己想要穿的衣服。”
带着这个想法,李琳开启了江南布衣的三十年。
1994年的中国,消费意愿已被唤醒,摆脱整齐划一的衣着,拥抱百花齐放的生活,是社会共同追求。
江南布衣的第一个品牌JNBY,一问世就打破了刻板印象:
在化纤面料大行其道的当年,它偏好天然材质;在“新新人类闪亮登场”的潮流中,它自带知性气质;在繁复剪裁的爆炸风格中,它简洁而富有韵味……
区别于流行,却造就了新流行,江南布衣的种子用户因此迅速积累。而“做一点不一样”的想法一路传承演变,最终深植品牌:
让艺术牵引商业。
在服装行业,商业与艺术常有冲突。
追求存货周转、单品售罄、销售规模等指标,会带来靓丽业绩,却会挤压设计周期和空间,让品牌丧失活力;追求个性化与创意,会激发设计与创造的源泉,也可能让产品丧失市场的广泛认同。
如何让艺术与商业并行不悖?过去30年,这是江南布衣解决的头等大事。
作为设计师品牌,江南布衣身处行业个性化的最高层,而它的经营数据,又展现出高度的规模化:
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2024财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江南布衣的营收同比增长26.08%至29.76亿元,净利润5.74亿元,同比增长54.45%。
它的会员总数已达744.1万人,同比增加101.8万人,会员所贡献的零售额,已超零售总额的八成。
既有个性,又有规模,既追求艺术,又拥抱商业,这究竟是如何达成的?
江南布衣的答案是:设计驱动——由艺术驱动商业,实现设计师特色和柔性工业化的兼顾与平衡。
最关键的一条,是赋予设计师充足主导权。
不同于行业对设计师的普遍约束,在江南布衣,产品设计永远是第一位的。李琳的标准是:
要保持活力,保证每一季的创新部分,不怕库存,只要东西好看。
但这不意味着设计会天马行空。
在江南布衣,数据是设计驱动的关键保障。大数据下,用户喜好被深度拆解。一件衣服的各项设计要素被梳理成清晰标签,成为设计师的参考,进而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更大公约数。
设计驱动的另一重保障是充沛投入。2023财年,江南布衣的设计与研发投入超1.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2024财年的上半年度,该项投入达9890万元,同比增长24.9%。
但江南布衣仍希望,在艺术探索上更进一步。
2008年,李琳与艺术家耿建翌创立“想象力学实验室”,至今资助策划了上百项艺术活动和项目;2012年,与音乐家窦唯推出合作专辑《集乐壹》;2020年,公司将总部搬到了杭州天目里,这片集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影院,以及自然风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区,也集中了自然之美、凝聚人类智慧的技艺创造,以及各行业的多样性;2022以及2023年,JNBY与现代舞团“陶身体”多次合作,演绎了独特的现代舞大秀……
与时尚艺术界的开放合作,拓展了设计的理解和空间,汲取了更多层面的活力,最终造就了江南布衣强大的推新能力——在2023年,公司的年度SKU超过4000件,每季度都会推出超千件新品。
作为江南布衣30年“艺术牵引商业”的综合体现,2024年8月2日,一场艺术盛典在天目里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