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数据分析网站Similarweb的统计,SHEIN成为2024年9月以及第三季度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服装与时尚网站,第三季度流量份额占比为2.68%,NIKE、H&M、ZARA位居其后,分列二至四位。
与此同时,SHEIN上用户数量也大幅增长,据 Earnest数据,SHEIN平台8月份进行交易的用户相较1月大涨近四成,是出海平台中增长最快的,其次是Tiktok。而其他平台甚至出现下滑。
此前,法国专业消费期刊LSA公布,SHEIN在法国2023年全年销售额超过H&M、Primark和Kiabi,成为法国第二大服装时尚品牌,仅低于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ZARA。眼下进入2024年四季度,机构预计SHEIN今年在法国的销售将超过ZARA。
同时,在德国,SHEIN也已成该国2023年第四大服装品牌,并很可能在2024年再进一名。
布局跨境电商10多年间,SHEIN在多国市场增长迅速,放眼全球,已可比肩NIKE、H&M、ZARA等国际巨头,乃至在今年9月和整个三季度势头超越后三者,而后三者成立的时间分别已有52年、77年、49年。
SHEIN取得这一成绩的背景则是,与10年前相比,当前支撑国内出口的商品已由低附加值消费品,转换为高附加值中间品资本品。
近期一份来自申万宏源的研究报告显示,从近7年出口商品结构看,低附加值消费品和代工品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如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占比降至11.7%,而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占比持续上升。
这一背景下,SHEIN能够在国际市场逆势增长,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其打造出柔性按需供应链,撬动了上千家供应商的产能,同时增加了自身产品的附加值。而另一方面,“小单快反”,以销定产的模式也正助力这批服装厂商实现数字化升级、借助SHEIN品牌出海,以更高效的运营抢占更大的市场。
库存率降至低个位数,账期最短缩至一周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全球服装零售额在2014年之后进入稳定区间,而全球服装人均消费则在2008年之后就几乎停止增长。
这一趋势下,服装市场似乎已难挖掘新增量。但SHEIN吸引的海外人群和消费者仍在持续增长,实属不易。此前市场分析机构Data.ai发布的《2024移动市场报告》显示,SHEIN已在2022年、2023年连续2年登顶全球购物类App下载榜,活跃用户仍在持续上升。
主要面向欧美、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当地电商集中度较低,客观上令SHEIN这样的新势力获得了增长机会。而极大丰富、多元又高性价比的产品更是SHEIN留住海外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并且,由此积累的流量优势也乘势带动了SHEIN品牌供应商的转型和成长。
如2019年与SHEIN首次合作的汕头内衣工厂经营者王星宇,在去年“黑五”期间,内衣销量同比增长了近150%;他的同行刘腾飞在这一年的工厂产能出现了近百倍的扩张,产品上新成功率持续增长;入行更早甚至踩过坑、已经转型另起炉灶的吴莉,则从一家300多平方米的10人代工厂,到目前不到3年的时间已经扩张到6家工厂,且接到的订单量还在上升。
难以想象,这样的个体增速出现在全球服装消费“触顶”的当下。
实际上,走过粗放型成长期,进入存量市场,多数服装厂商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转型阵痛。
这种痛苦主要源于过去长期存在的两个风险点:高库存和结款难。高库存推高了经营成本,长账期占据了现金流、提高了坏账率。这两者令服装企业利润被摊薄,只不过早期被行业高速增长的规模所掩盖。
对于上述风险,吴莉感触颇深。2013年她曾创办一家服装品牌,高峰时期在全国19个省开出400家加盟店、60家联营店,但最终还是关掉工厂,放弃了自主生产。
回忆那段经历,她算了一笔账:铺设专门的货架,一年要投入接近500万元;提前季度开订货会、商品企划会,成本约1000万元。而这些投入产生的利润,通常要在2-3个季度后的销售季才能兑现。
一旦遇上“暖冬”等“黑天鹅”事件,货架上的商品多数会转变为退货和库存,吞噬品牌商的利润。
此外,服装行业动辄数个月的付款账期也加重了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吴莉就提到,时至今日,做自主品牌时的加盟商仍欠自己3000多万元未收回。
综合这些行业痛点,SHEIN转变供应模式,打造了按需生产柔性供应链,在实时分析跟踪时尚趋势的前提下,针对所有SKU都从1、200件的订单量开始,从时尚趋势捕捉到生产仅需1-2周,产品上架后随即获得市场反馈,产品火爆就迅速返单生产,反响冷淡的产品则立即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