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江市丹徒区恒园路12号的镇江影剧服装工艺厂有限责任公司,45亩的厂区承载着中国影视服饰半个世纪的迭代与荣光。作为全国首家专业影视服饰生产企业,该公司成立近50年来,为上千部影视剧、数百台舞台剧、数十项国家级活动定制服饰道具,让“镇江造”在光影世界绽放永恒魅力。
从作坊起步到行业翘楚
1976年,镇江影剧服装工艺厂在大西路一间简陋作坊中诞生。彼时国内影视产业尚处萌芽,这家以戏曲服装为起点的小厂,悄然拉开了中国影视服饰专业化生产的序幕。“戏曲服装对纹样、形制的极致考究,让初代工匠们早早练就了‘尊重传统、还原细节’的手艺底色。”企业总经理徐杰说。
真正的行业转折,始于上世纪80年代。镇江籍导演王扶林执导电视剧《红楼梦》时,为寻得能匹配“大观园美学”的服饰制作方遍访全国,最终将重任交给了这家地方影剧服装工艺厂。为精准还原清代服饰的精致纹样与灵动气韵,制作团队日夜攻坚、反复打磨。当《红楼梦》斩获第7届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时,这些戏服不仅成了剧集的“视觉灵魂”,更让镇江影剧服装工艺厂在影视圈崭露头角,成功打开从“戏曲服饰”到“影视服饰”的跨界之门。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拍摄,让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全剧近万件道具,从各类兵器到旌旗、仪仗及各类摆件古装饰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匠心。凭借这份专业,企业一跃成为国内古装剧服装领域的“定海神针”。而后《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历史剧热播,张艺谋、陈凯歌等知名导演纷纷登门,出现了“订单主动上门、应接不暇”的盛况。
从《唐明皇》《康熙大帝》《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早期经典影视剧到《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当下热播剧,从《英雄》《无极》等知名电影到《图兰朵》《文成公主》《晨钟》等舞台剧目,从《长恨歌》《文成公主》《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演出到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京青奥会等开闭幕式……企业服饰道具定制服务横跨影视剧、舞台剧、国家级活动,尽显“镇江造”的专业实力。
作为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单位,企业还成为韩国MBC电视台定点古装生产基地、好莱坞古装铠甲长期合作伙伴,让中国影视服饰工艺稳步走向世界。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间寻求平衡
影视服饰的创作中,过于拘泥史实易显刻板,过度追求艺术化又可能背离历史逻辑。而镇江影剧服装工艺厂的每一件服饰都要历经“历史考据”与“艺术创作”的双重打磨,缺一不可。
铠甲制作是最见真章的活计,80%工序依赖手工。在企业造型车间,53岁的打版师朱文霞正俯身研究甲片结构,复刻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铠甲形制。她手边那本1983年出版的《秦汉皇陵兵马俑》一书,纸页早已泛黄却仍被反复翻阅。“无论是材料选择、绣花配色,还是一颗纽扣的形制,都要做到‘仿真却不伪劣’。”朱文霞笑着说,细节里藏着的,是对历史的敬畏。
影视服饰业务每一笔订单都是一次“从零到一”的创作。为电视剧《东方战场》制作服饰时,老师傅胡文林为还原不同军衔的服饰细节,从零开始钻研军事史料,最终成了厂里公认的“军衔专家”。“只有吃透影视作品的历史背景,制作的服装才能经得住观众的‘放大镜’检验。”他的话,道破了定制业务的核心逻辑。
支撑企业口碑的,是独步行业的核心工艺:手推绣作为仿手工刺绣技艺,在效率与艺术效果间找到平衡;立体造型制作借鉴传统花灯扎制工艺,用钢丝、竹条、发泡材料构建内部支撑,让设计图中夸张的艺术造型得以落地;电影《无极》中女主角的白色羽毛衣,历经数十次染色试验才达成“纯白且保留羽毛尾部光泽”的飘逸质感……
服装制作是基于历史的艺术再创作,企业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为让工艺持续迭代,企业每年将1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投入研发。
在守正创新中让老手艺织就新未来
人才,是传统工艺的“活载体”,也是企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如今企业150名一线员工中,40%为退休返聘人员,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要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老手艺才能真正‘活’下去。”徐杰说,企业一方面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将复杂的传统工艺流程拆解细化,引入3D建模、数字化打版等现代技术,构建起“老师傅传艺+年轻人赋能”的协作模式。
“如今网剧、动漫、cosplay深受年轻人喜爱,我们不能只守着过去的‘影视订单’,更要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在新领域找到传统工艺的落点。”徐杰告诉记者,自2023年起,企业主动承接精品短剧服装业务,不断开拓市场版图。
此外,企业深耕欧美节日服装市场多年,年营收已突破3000万元。“我们参与广交会近30年,早已搭建起成熟的国际渠道,就是要让‘镇江造’的传统工艺被更多国家看见。”徐杰的话语里,满是对“中国手艺”的自信。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离根。在银幕光影与指尖针线的交织中,这家企业正以不变的匠心,续写着“镇江造”的霓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