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还是凭票消费的年代,吃、穿、用都是计划供应、凭票购买,同时由于家中有兄弟姐妹,大部分在幼年时经济条件一般,所以消费观念比较保守,趋于实用性。随着80后慢慢成为现在社会的中流砥柱,收入的增加也让他们成为了现在消费升级的主力。
1993年“票证经济”正式落下帷幕,90后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见证了百货商店和互联网的崛起。从电视、空调、手机到电脑,3C类目产品的快速迭代让90后对电子产品更为追捧。与80后不同的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因为90后的幼年家庭条件普遍更好,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比较有品牌意识,消费观念更加前卫,比80后更有意愿超前消费。
00后出生的时候,各大外企已经进入中国,电商平台也已经蓄势待发。00后的消费场景也从百货商店变成了体验感更好的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商平台。95与00后是比90后更纯粹的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让他们对于消费的选择更加敏锐、挑剔,同时由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他们更愿意为娱乐、体验式的消费买单。不同于90后,95及00后的消费人群不再盲目追求国外品牌,他们更愿意支持国货,而这群人也将有力的推动国内消费品牌,带动各个品类的消费升级。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行业,我们梳理了“衣”、“食”、“住”三大类的8大消费细分领域,分析了18家上市公司,做出了2018年的消费行业报告。
报告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包括了“衣”这个大类目中的女装、男装、眼镜、鞋这4个细分品类。
女装
女装行业可以再细分为设计师品牌、奢侈品品牌、商业化品牌和快时尚品牌四大类目。近年来国际服装品牌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拓展,针对高收入群体的奢侈品品牌更加被消费者熟知和认可,与此同时,针对寻求多元化着装体验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的快时尚类目,例如Zara也在中国发展迅速。另外,我国女装企业已经超过20,000家,品牌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十分激烈。
市场规模逐年提升的同时,我国人均女装消费支出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我国人均女装消费支出为96.60美元(按照美联储发布的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64测算约为641.42元),分别是同期日本、美国、英国的38.80%、23.76%、20.41%。长期来看,我国人均女装消费仍存在3-5倍的发展空间。
女装行业我们选取了拉夏贝尔、宝姿、江南布衣和最近刚刚上市的地素4个品牌,从收入和利润、渠道和门店、多品牌矩阵等方面做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