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拼多多上市让中国打假史倒退20年》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恨不能直接将拼多多钉死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可怜刚刚被资本市场接纳的拼多多还没来得及庆功就被舆论浇了满身凉水。
然而本意是“通过逆向批发,让消费者享受低价产品”的拼多多真的做错了吗?拼多多近3亿的用户和国内的电商巨头们说不。
拼购式营销大爆发,低价产品受欢迎
日前,细心的用户发现支付宝首页悄悄上线了“每日必抢”栏目,栏目主打“5折拼团”,商品全部来自于淘宝平台,且价格相当低廉,最便宜的只有几块钱。和拼多多一样,这些被舆论抨击的低价商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部分商品的评论量甚至都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
低价商品的走俏和拼团平台拼多多的成功证明了低阶消费的存在,在整个市场都高喊着消费升级的同时,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生活的并不那么富余。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资料,截至2015年底,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年,下同)可支配收入为3.12万元(人民币,下同),人均消费支出为2.14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4万元,人均消费支出为0.92万元。如果把收入、支出差简单的理解为储蓄,那么截至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年储蓄为0.98万元,农村居民为0.22万元。
低端消费需求切实存在
并不是说城镇居民全员都比农村居民更为富裕,这组数据的根本意义在于说明中国存在不同消费能力水平的社会群体,低价商品的走俏说明了社会对该类商品的需求,而需求的定义是人们有能力购买且愿意购买某商品的欲望。
拼多多近3亿用户说明中国拥有低消费能力的群体量级最少也在亿人次,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片庞大的市场。更为关键的是,由于社会大流或者说卖方正进行消费升级,这片庞大的市场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蓝海市场。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是薄利多销。商品价格不高不代表不能赚钱,何况这片市场上还没什么竞争对手,很容易就获得了先发优势甚至凭此赚了大钱,比如在美国敲钟的拼多多。
零售企业比网民更早认识到这一点,早在今年3月淘宝就推出了“淘宝特价版”APP,看名字就知道平台上各类商品价格不高;6月份的时候,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加入了拼购的阵营,推出“京东拼购”小程序;而网易严选比淘宝和京东两家更早,全年就推出了“网易一起拼”平台。知名零售企业下场,可以说是低价消费市场存在的最好反向证明。
拼购可以有,打假不能停
事实上,舆论抨击的从来就不是拼购带来的低价,而低价带来的低质甚至是有害。在拼多多上有无数类似康帅傅、可口可呵这样的山寨产品,无论消费者是看错了名字也好,还是明知山寨因为便宜咬牙买下,产品的质量都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