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欧美快时尚品牌,具备地缘优势的日本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年份更早。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陆续迁徙、扎根中国的日本服装品牌,一度占领北上广,直冲二三线的大街小巷。

辉煌短暂。
墨守成规的日本服装品牌们仓皇离场时,缺乏的不仅是媒体关注和大众热度,还有对这块土地的不解和无奈。
经此一役,虽未功成名就,但也老马识途。在速度中国的激烈厮杀之后,退场者把快时尚的“快”字内卷到日本。一系列时尚品牌纷纷发力线上,日本时尚业开始新一轮洗牌。
还有人不甘心,想要在中国卷土重来。谁都想成为优衣库,但胜者往往只有一个。
漂洋过海,组团出击
日本服装品牌集体向中国转移的那几年,是当地服装业贸易逆差的重要关口。
2006年,日本境内纺织服装总体进口额为20000亿日元,但出口额只有300亿日元。本土市场竞争激烈,库存又难消化,去新兴市场是不二选择。
邻近的中国最先进入野心家的视线。人口红利静待爆发,劳动力物流价格低廉,当地消费者审美范式尚未成型,加之中国刚刚进入WTO,政策利空释放足够。
探路阶段很少单兵作战,机构的推进作用显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联合日本服装企业协会、财团法人日本时装协会等都来中国做了一轮摸排。
2005年的北京,日本服装产业协会理事长中瀬雅通首次带团来中国参加服装服饰博览会,当时只展出了日本36家时装企业生产的女装、男装和童装。
此后,地方组织如OFA大阪时装联合会、古屋妇女儿童服装工业组合也漂洋过海而来。到了2007年,日本手提包批发团体联合会、全日本帽子协会等机构等细分品类都来了。
展会的组织者之一,一家名为U·F·O株式会社的公司,在当时已经和中国部分工厂有了20年左右的服装生产合作经验。
时任社长谷绢子和当年的服装协会理事长中瀬雅通的看法一致,他们日本服装在中国大有可为。他们顺理成章接手了日本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前期工作,比如市场开拓和员工培训。
2005年的上海展会上,日本时装协会从中斡旋,双方洽谈项目达到了2146个,其中成交(包括达成意向)项目达383个。这是日本服装品牌在中国集中落地的一个阶段。
在这些品牌组团漂洋过海之前,个别日本服装品牌已经在中国扎根了将近十年。
1995年就进入中国的ITOKIN(伊都锦)是这批选手的代表。他们在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和哈尔滨拥有自己的百货商厦,主营自身旗下的20多个服装品牌。

90年代还没有shopping mall的概念,国营百货公司几乎是老百姓一站式购物的唯一渠道。这里的一站式并非指如今的文娱、展览、餐饮等业态全集中在同一个商业综合体内,而是指粮油副食品、日化洗护用品,五金小零件等,全部集中在一起。
而当时主打服装经营的ITOKIN在这一众百货中就很突出了。
不过从城市分布看,当时的ITOKIN似乎只能在绝对的一线城市存活下来。天津、大连和青岛的营业额都不太行,哈尔滨的商场还没等到开放,总部就撤出了中国市场。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中国服装业处于品牌概念形成初期,ITOKIN旗下品牌多而杂糅,削弱了消费者对其的整体认知。第二,伊都锦服装百货在一、二层缺乏必要的美妆、餐饮等引流型零售业态。
人流量不够肯定是硬伤。很多消费发生在不经意间,消费者某天出门之前可能并没有明确的购物目标或计划,只是恰好路过看到了就买了。
2007年8月31日,南京路上的上海中丝伊都锦正式关闭。这个服装品牌的渠道失败并未给后来者敲响警钟,他们认为这只是个例。
既往经验不适用于中国
某些历史原因和惯例的存在,让日本品牌在线下扩张方式素来单一。
日本时装协会负责人曾经提到,日本服装企业多以百货公司为流通渠道,90%在出海时也会选择百货作为突破口。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百货渠道的过分依赖。诸如Honeys、ADASTRIA 旗下的服饰集合店 collect point都是如此,早期他们进驻过万达、天虹、金鹰、百联等众多百货商厦。
鼎盛时期,Honeys几乎承包了90后少女的初中衣柜,门店数量高达600家,Collect+Point扩张很快,首店落地苏州永旺,随之拓展到上海北京,门店也达到40家。而坐拥 earth music&ecology、E Hyphen world gallery等品牌的日本Stripe,门店数量也超过了100家。
但中国和日本不同。
日本社会消费的一隅已经形成稳定的主妇外出采购型结构,她们有充分的时间浸泡在实体商场中进行挑选。线上生意反而不如线下,高昂的货运和人力配送成本,让电商在日本发展起初就缺乏强动力。
但在中国,从百团大战中脱胎而出的本地生活圈,最大的变化就是同城急送、快递外卖这种急速收窄的流程时间,从而提高购物体验。购物的流程不断地被数字化,从支付到挑选,甚至是虚拟试穿,直至覆盖到全流程。
尽管Honeys、Collect+Point在巅峰时期的门店数量都以百而计,但当你走进一个动线复杂的商场时,一个面积不过二十平的店铺,还是很容易被淹没在眼花缭乱的同类品牌中。
这是没有一线旗舰店和品牌形象店的缺陷。
购百中心和入驻品牌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互相为对方背书。
像优衣库、ZARA这样的快时尚品牌崛起之时,都会在一线商圈的核心位置盘下门店,并引入一些空间设计美学和高科技装置,来加深消费者对于品牌“时尚”的认知。而购百中心也会因为这些核心大店的入驻,提升人流数量和商圈咖位。
对比之下,淹没在百货铺位中的Honeys等日本品牌,只能和打折、一口价等关键词相连。或许还有消费者为他们买单,但对商场来说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停留在了十年前。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2007年,香港利福国际(没错,就是久光百货和崇光百货的母公司)接手了ITOKIN,情况并没有很大改善。

(大连伊都锦改造图)
2016年2月,投资基金Integral收购了伊都锦集团的大部分股份,但收入也未见上涨。当年年底,几经易手的伊都锦终于正式退出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