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衣冠,跨越千年。在3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舞台上,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装文化与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梁燕教授带领团队带来穿越时空的古代婚礼服饰复原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
《中国诗词大会》宣传海报
节目现场
本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展现了汉、盛唐、宋、明四个极具代表性朝代的婚礼场景,呈现手执婚书、团扇掩面、共系同心结和执杆掀盖四个场景。中华传统婚服体现了中国婚礼服饰的独特文化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承担此次服装复原任务的梁燕教授团队,共11人分为4个执行小组,历时两月余,参考全国40余所博物馆馆藏的110余件文物、200余册古籍及文献资料、300余张书画及壁画图片,从服装与礼制的关系,到服装型制、用色、纹样复原、面料选用、模特妆容打造等,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专业性、真实性、准确性。最终完成秦汉10件服装、8件配饰,唐代12件服装、8件配饰,宋代11件服装、7件配饰,明代13件服装、9件配饰,共计8套婚服、46件服装的婚礼服饰研究与复原。
秦汉婚服
玄衣纁袡,执手盟誓
秦汉婚礼遵循周礼,研究团队查阅《仪礼·士昏礼》等文献,确定复原的秦汉男子婚礼服形制为爵弁、玄端、下裳、蔽膝,女子婚礼服形制为宽袖绕襟、曲裾深衣,女子以曲裾深衣为主要型制,衣缘边饰的图案参考马山楚墓出土的织物——双人对舞鸟兽纹,取“成双成对、吉祥美满”之意,配以玉簪、组佩、翘头履为饰,共同构成秦汉婚服庄重大气的特点。玄衣纁袡、执手盟誓,秦汉婚服为中国传统婚服型制与礼仪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秦汉婚服配伍
纹样复原效果
婚服制作过程
白坯试装及试妆过程
秦汉女子婚服复原形象
盛唐婚服
青襦襕衫,同牢合卺
唐代文化开放、经济繁荣,服装样式更加丰富艳丽。研究团队发现,虽《大唐开元礼》中有关于婚服的信息,如“花钗、大袖连裳,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以青革带,韈履……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妻及九品已上女嫁则服之……”等文字记录,但在盛唐敦煌壁画《婚嫁图》中也出现新娘襦裙制、新郎圆领袍服制形式,可见民间流行的样式也会出现于婚礼中。在信息繁杂甚至图文矛盾的情况下,研究团队查阅《唐六典》《旧唐书》《大唐开元礼》等古籍,并参考敦煌盛唐时期中原地区和敦煌地区婚礼主题壁画,以及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文物、日本正仓院馆藏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等图像资料,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设定复原人物身份为盛唐时期庶民阶层。色取“红男青女”,新娘“花钗礼衣”装扮为上襦、下裙、外着半臂搭配帔子,头上戴花钗、角梳;男子婚服为圆领襕袍,内着半臂、头戴幞头、脚踩乌皮六合靴,发饰使用较为华丽的花钗、发梳,并饰以琉璃制钿钗进行装饰。
盛唐庶民婚服配伍
婚服色彩试样过程
白坯及试妆过程
盛唐女子婚服复原形象
宋代婚服
红衫罗裙,牵巾同心
宋代婚礼服饰制度既传承了汉唐的传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研究团队根据《宋史·舆服志》《梦梁录》和朱熹《家礼》等古籍中对婚礼仪式穿着规范的描写,并参考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南京高淳花山墓、宋赵伯澐墓等出土文物,设定复原婚服为宋五品穿着,男子服绯色,女子从之。男子婚礼服为圆领袍、长脚幞头、革带、交领纱袍、裤、报腹;女子婚礼服为大袖衫、褙子、上襦、抹胸、百褶裙、宋裤,并佩戴凤簪花团冠,以三白妆和珍珠妆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