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马伟忠:中国童装城第一代“淘金者”

   2018-08-22 1310
导读

在48岁的马伟忠看来,一切都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经营了20年童装企业,马伟忠和童装市场打了20年交道,深知它

 在48岁的马伟忠看来,一切都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经营了20年童装企业,马伟忠和童装市场打了20年交道,深知它有着变幻莫测的“性情”。在两者的较量中,马伟忠身处被动之位。他能做的就是不断触摸市场命脉,据其搏动想出应对之策。

上世纪90年代,织里的童装行业刚起步,还是卖方市场,马伟忠“招兵买马”,批量生产,积累资本。后来市场饱和,同类产品过多,为了增强竞争力,他开始注重设计,打造品牌,如今又通过电商打开云端销路。他说:“如果环境变了,我们还不改变,迟早是会消亡的。传统行业在留住根的同时,还要去掉不适合现状发展的枝叶。”

热销的裙子 赚钱的机会

马伟忠扎根20年的童装行业位于中国童装名镇――织里镇,全国童装有一半来自于此。如今注册的童装企业有13000余家,占全镇企业数量的90%。2017年,织里童装产量为13亿件(套),销售额达450亿元。

上世纪80年代初,个体私营经济还不普遍,但织里人已经用缝纫机在家制造床罩、枕套等纺织、刺绣产品,再通过“一根扁担两个包,大江南北到处跑”的销售方式,开始了资本的积累和对市场的探索。90年代,织里人较为集中地进入童装行业。

如今,依赖于遍布大街小巷的童装店及其背后逐年成长的产业链,织里镇的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亿元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210亿元。镇上马路宽敞,店铺林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彰显着织里城镇化的快速步伐。在这个小镇上,医院、学校、商场、电影院等公共服务项目较为齐全,配套设施几乎达到一般县城的级别。

作为改革开放后织里镇上的第一批童装经营户,马伟忠见证织里城镇化的同时,还亲历了该镇童装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

1998年,28岁的马伟忠听说整个织里都在卖一条小裙子,销量很好。生活在湖州市区的他跑到镇上一个朋友家,发现对方一天就能卖出500多件,供不应求。此前四处打工却入不敷出的马伟忠很激动,他看到赚钱的机会,也想试试看。

借了2万元,再卖掉一辆摩托车,马伟忠筹来一点创业基金。在织里镇上租了个门面,买进5台二手缝纫机后,他和妻子开始按照热销裙子的款式裁布缝衣。那个年代的条件简陋,店里就摆了一块桌板,衣服做完就往上头一扔。客人进店一看,只要合身,谈完价格就直接买走。

一开始,小裙子的销量不错,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他们雇来5名工人,缝纫机不断地运转,针头底下的衣服过了一件又一件。络绎不绝的客人进进出出,把平放在桌上、“刚出炉”的衣服都买了回去,给马伟忠的腰包留下一张张人民币。

第一年,夫妻俩赚了5万元。这几乎是他们此前打工时一年收入的十倍。

遍地黄金 干劲十足

“织里当时就像小香港一样,遍地是黄金。只要你吃得了苦,再加上一定的方法,就能赚到钱。”马伟忠很清楚,这是时代赋予那代人的机会。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248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