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收购Amer,仅是安踏价值投资的开始

   2019-04-18 9800
导读

背景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会议的广告语是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2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进

 背景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会议的广告语是“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

2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进口国。未来五年,中国的商品市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也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宝马集团2018年销售的新车中,中国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的总部,甚至成为很多公司除去其本土市场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消费品行业、零售行业、体育用品行业等以人口红利作为基础的行业尤其明显。20年前,跨国公司就提出了“全球思考,本地实践”(Think global,Act local)的口号。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无不遵循了这样的路径。

当跨国公司逐鹿中国的时候,生于中国的本土公司,也开始逐鹿世界。其中的一个路径是收购国际品牌,进军中高端市场。最新的案例是安踏集团。

3月12日,安踏体育(2020.HK)发布公告,对亚玛芬体育公司(Amer Sports,下称Amer)的收购已获各国主管机构批准,目前接受要约收购的股份占Amer的94.98%(根据4月12日最新的公告显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8.10%),整个交易金额为56亿欧元(最终所有的费用累计核算)。Amer旗下有加拿大户外装备品牌始祖鸟(Arc'teryx)、美国球类装备品牌Wilson、奥地利滑雪装备品牌Atomic等。收购完成后,不仅有助于提升Amer在中国的发展,也将使安踏集团的版图扩展到欧洲、美国和亚太等世界主要市场。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说:“收购要约的成功让我们能携手改变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的未来。”

Buy global,Create local

收购国际品牌和国际先进技术,Buy global,再与中国大市场相结合,这条路并不新鲜。

这些年常听到一种观点,中国公司有钱,有市场,缺技术和品牌,那就去国际上买呗,回来一嫁接不就成了!

但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公司“买买买”的国际品牌,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同在体育用品领域,李宁公司2008年收购的意大利乐途(LOTTO)后来还成了包袱。

像安踏体育这样能使被收购品牌(如FILA)在中国飞速成长,由收购前濒临死亡的品牌成长为市场翘楚,在安踏母品牌变革创新发展的同时,成长为安踏集团第二大品牌贡献者的,可以说少之又少。

Buy global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的创造能力,是Create local!

Buy global,Create local,有两层含义。

首先,对中国的消费品公司(2C)来说,收购国际品牌确实是成就世界级公司的必经之路。一是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市场、文化和消费者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某些品牌有着独特技术,像Amer旗下做户外靴和滑雪装备的所罗门(Salomon),做户外运动装备的始祖鸟,它们使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短期内无法追赶,是很多奥运冠军和专业运动人士的不二之选。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公司进行国际收购的理由。而国际品牌愿意卖出,道理也很简单,它要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因此,收购必要,也可能。

其次,收购真要产生价值,需要资本之外的另一些因素。

过去人们总是说,收购主要是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只要与被收购方搞好关系,重视本土消费者需求,重视本土化人才团队,收购就能成功。

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从安踏已经取得的经验看,被收购的国际品牌在中国成功的关键,是品牌的中国运营团队具有本地化创造能力。作为收购主体的中国公司先要打造出极其强大的本土能力,尤其是销售渠道管理、品牌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消费者洞察与研究开发等能力,才能让买回来的国际品牌展现风采。

强大的本土能力才是品牌的“放大器”。在某种意义上,国际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不是移植到中国自然的成功,而要经由中国本土能力的再创造、再加工,之后才能成功。这点来看安踏在过去十年当中的发展,的确可圈可点。

对希望成就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安踏这条“本土能力建设+国际品牌驱动”的双轮发展路径,值得关注和借鉴。

简言之,跨国公司在中国,赢的策略是Think global,Act local;中国企业打造全球性公司,赢的策略是Buy global,Create local,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策略,但是,是有效的策略。

这篇案例研究的核心,就是安踏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创一代中的第二代

安踏能力的形成,经历了几个过程。

1991年,丁和木、丁世家和丁世忠,父子三人在家乡福建晋江陈埭镇创业。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非常传奇的镇,最早发展以“联户集资”为主要形式的民营经济,1984年成为福建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亿元镇”。90年代初,陈埭镇政府提出要以制鞋业为支柱产业,集五金、塑料、服装等相关配套行业协调发展,推动陈埭鞋业生产规模化、国际化。1995年,陈埭制鞋企业增至1500多家,产业链初步形成。

丁世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1981年,他父亲丁和木与人合伙做鞋,丁世忠在制鞋作坊里耳濡目染,1987年17岁时就带着向父亲借的1万块钱和600双晋江旅游鞋闯北京。1991年他返乡后告诉父亲,从北京卖鞋的经验看,只有做品牌、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才是长久的路。1994年,他与父亲和哥哥,三人商议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取“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之意。从那时起,丁世忠开始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安踏第一次创新,是建立品牌批发模式,给予分销商在指定区域内独家销售安踏品牌产品的许可,分销商也承诺不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安踏通过提前举办季节性订货会等方式为分销商提供应季的产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晋江很多贴牌造鞋的企业都倒闭了,而安踏因为有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活了下来。随着安踏由生产单一运动鞋过渡到生产多类体育用品,后来安踏也尝试终端模式,即自己建体育用品专卖店。

我在研究中国民企的历史时,发现了一种可称为“创一代中的第二代”的现象。即主要是父辈创业,但儿子也参与了创业,之后接班进行二次创业。安踏的丁和木和丁世忠,劲霸的洪肇明和洪忠信,都是这样的例子。其好处是,第二代不仅自然继承了第一代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因为年轻、观念新、有国际化眼光,可以超越第一代,将家业发扬光大,做成中国乃至世界水平的企业。

丁世忠可以说是“创一代中的第二代”的佼佼者。

增长、危机与变革

1999年,安踏公司一年的利润有几百万元。这一年,丁世忠提出要抓住历史性的机会——推广“奥运营销”来塑造公司的品牌。他决定投入公司的全部利润,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在CCTV5投放了广告,广告语是“我选择,我喜欢”。借着奥运会的国际影响力,让安踏红遍大江南北,当年销售额突破了3亿。

安踏也从此进入了第一个持续的高增长期,其首创的“体育明星+央视广告”的品牌营销模式被广泛模仿,CCTV5的广告时段涌入了众多晋江体育品牌,成为“晋江现象”。

从悉尼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用品全行业增长的黄金时代。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都在增长。安踏因为赞助了大量体育赛事和国家级运动队,被称为“中国体育联赛的发动机”,增速表现更加优异。2007年,安踏体育在香港上市。

但这个时候,安踏的核心能力其实并不完善。安踏能力的真正形成,不是在高歌猛进时,而是在北京奥运会后,整个体育用品行业因为前期虚增过快,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危机显露。2011年前后,安踏有两年多的时间业绩下滑。

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安踏在遭遇危机之后,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推动由批发型的业务模型向品牌零售转型,又同时采取了多品牌的发展战略。而支撑这些变革的“底盘”则是安踏的创新精神和强大执行力。

在卓有成效的变革之后,安踏的核心能力形成了。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491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