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天下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万字复盘2万亿服装市场,谁将成为中国最具前景的服装品牌?

   2021-08-25 97220
导读

首先,很感谢近段时间对我和鲸研新消费的关注。在写了食品饮料、餐饮、母婴、新消费等专题文章之后,有读者开始在催更我对服装行

  

 

首先,很感谢近段时间对我和鲸研新消费的关注。在写了食品饮料、餐饮、母婴、新消费等专题文章之后,有读者开始在催更我对服装行业的看法。

一时间找不到好的选题,就结合之前我讨论过的话,整体拉一遍服装市场近两年快速崛起新兴行业——C2M服装定制。

相应的资料和数据比较老了,仅供在底层逻辑层面的交流。

服装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库存同时催生C2M模式
先看一组数据:

2011年数据,我国服装尾货每年可达到146.85亿件。

2014年,复旦大学MBA课堂上流出新数据,“即使全中国的服装工厂都停工,剩下的衣服还足以支撑整个国人穿3年。”

后来,电商平台“爱库存”调研发现,各大服装品牌的仓库里最少积压着近2万亿元的库存,且每年以5%的速度上涨。

服装企业在围着“库存”二字团团转。比如,美邦把库存转移到加盟商门店;海澜之家将库存退回供应商仓库。以快时尚著称的ZARA、H&M,通过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尽量压缩库存生长的空间。

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先生产再销售”的模式依然在滋生新的库存,供应链上已经挤不出更多空间了。

这个时候,行业开始关注“以销定产”的C2M定制模式。这其中包括:量品、衣邦人、平一定制、埃沃裁缝等公司。

但这个行业里目前由于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整合上游供应链?二是如何把控下游渠道?

上游供应链在于解决效率问题
先说对上游供应链的整合。

这个领域,之所以目前难有几个企业敢宣称盈亏平衡,是因为摁下了库存成本,供应链成本又浮了起来。

大多数企业把生产交给了代工厂,转移成本给上游,将心思花在设计和营销上,企业轻装上阵快速扩张。

但它们在供应链的地位,不像苹果之于富士康。作为小订单客户,这些企业没有话语权。它们在品质、产品迭代、生产时间等把控方面,都只能在与供应链的博弈中进行

一、和代工厂谈优先级
之前调研过一家C2M定制服装企业,在创业遇到的第一个春节,整个公司都陷入焦虑与忙碌。合作工厂出现突发性问题,许诺用户10天内(或15天,这里只是个比方)到货的订单都要延期。

一方面,由于工厂员工年前放假早,不少订单被囤积,而工厂却没有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平台上的订单还在陆陆续续地拥进,供应链瘫痪,恶性循环发生。

这一次突发事故,让这个新品牌几乎丧失了主动权。

为什么产能超过销售单量数十倍的工厂,会出现延期事件?表面看来,是创业者与工厂沟通不及时,一般工厂的农民工在春节都要休假20多天甚至一个月,产能闲置。但品牌方的销售人员,一般之后7天春节,订单一直在进来。

看到风口的创业者大多只带了钱和资源进来,却没有多少行业经验,这会形成上下游的错位。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家公司在工厂眼里的优先级话语权不够。在与工厂的合作中,工厂始终愿意优先满足大客户。谁的单量大,规模效益高,谁就更具优先权。

虽然这家公司创业初期单量规模乐观,在C2M领域算得上佼佼者,但在不同的合作方眼里,卖多少才算多呢?

初创平台、定制领域,体量与属性都决定了它们的销量暂时还比不过传统服装品牌。

单量比不过的情况下,这些公司会采用其他方式来做大话语权。第一就是投资入股。还记得几年前,衣邦人融资了5000万元。据创始人方琴介绍,这次融资将就是重点用于供应链能力加强,大部分投资将用于优秀工厂的投资入股。

利益的绑定,比销量的判定更明确。

二、管控供应链不如经营供应链
服装领域的海澜之家是经营供应链的代表。

海澜之家与供应商签订滞销商品可退货条款,不承担尾货风险。另一方面,公司会通过子公司重新回购退货,以减轻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

这样的模式可能不利于自己,但有利于整体供应链。它经营的是整条供应链,而不仅仅是一家公司。

C2M定制是先销售后生产的模式,成衣库存完全不需要考虑。但库存周转期较长、价值同样较高的面料库存,成为了工厂的不确定因素。

如果C2M公司愿意自己采购面料,减轻工厂库存压力,那么它对这家工厂就能够从经营上实现管控。

毕竟,作为品牌方而言,它有量体师等销售人员贴近终端消费者,能够深刻了解他们的需求。

它所做出的市场预测,一般精确于工厂,更不会出现传统生产链条中的牛鞭效应。

三、自建工厂要注意产能匹配
另一个方向,就是自建工厂了。

比如广州的量品定制,据说其合伙人之一就是原来一家工厂的老板。这个工厂进行生产线调整,同时兼备大货模式和C2M模式的生产能力,自家工厂的话语权就会好得多。

C2M定制的供应链成本问题,在于效率不高。每件定制服装尺寸不一,流水线难以完成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

我曾参访一家定制工厂,一卷粉紫色的布料缓缓划过自动裁床,红外线根据主控电脑的数据,画版裁衣。裁片与用户的数据表被一起装进一个塑料篮子,随着流程转入人工缝制阶段。

这层楼有几十个员工在缝纫机前忙碌,有的专门缝制衣袖,有的专门缝制领口……气悬浮设备已帮11号工位配好下一个需要缝制的衣袖,她将刚缝好的衣袖放回篮子任其流去下一道工序,头都不抬地取下裁片,继续工作。

每一道工序,裁片待在员工手中的时间,不足1分钟,整件衬衫制成其实很快。但作为用户,他们被服装定制公司告知的第一件事却是,穿到衬衫要等15天。

这中间,其实是公司消化供应链成本的缓冲地带。

一般而言:在用户等待的15天里,数据第2天被量体师传到工厂,工厂最迟第13天生产、发货,最后两天物流配送。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ftx100.com/news/show-95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