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第一街”(杭海路四季青商圈),一直是四季都很繁忙,但是每年下半年,这里总还是会显得格外不一样。用行内人的话来说,秋冬装才是“中国服装第一街”的“重头戏”。
杭州似乎才刚刚入秋,市场里的秋冬订货“战斗”却已接近尾声。大家的脸上,都是收获后满足的笑容。
川流不息的人群,奔忙不停的脚步。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游走在各个市场的不同档口中,大包小包中满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周五上午10点半,杭州中洲女装城的大部分档口内,上午的第一波人流高峰已经暂告一段落。不过,位于市场二楼电梯口的档口“花牌”,老板娘施海敏和店里的店员们都停不下来。
“我们主要针对中高端客户,他们拿货的眼光也会更挑剔。”施老板说,今年他们秋款的颜色很丰富,宝蓝色、黄色,都是很鲜艳的款式。“我们很多都是老客,知道我们这里质量好,每年开季都要来拿货、补货。”
已经在市场摸爬滚打11年的施海敏明显觉得,这两年,拿货顾客想要新款的心越来越急:“我刚开店的时候,开发一个爆款,可能可以卖一个月甚至是一季的。现在,这样行不通了。一个新款不可能卖那么久。”
“微信上,每天都有顾客问我有什么新款,就好像天天有鞭子催着我上新款。还好我们的团队给力,基本上每天都能有新货到。”
供图/视觉中国
中洲女装城主打的是欧韩女装,每周二、三、五、六,是市场里集中到新货的日子。那几天,来批发的顾客,走路都得“飞”着来,去晚了,就拿不到了!
记者去的这一天,正好是周五欧货集中开包的日子。热闹的场面,真是堪比过年。
在“中国服装第一街”,顾客的需求,就是大家前进的动力。也因此,这两年,这里各大市场档口的款式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基本上是每两天就有小上新,每周有两次大上新。”杭派精品服装市场“记忆库”的娜娜这样说。她口中的“小上新”,是指已经上市的某个系列再推一两款的单品服饰;而“大上新”,则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系列上市,“顾客一般也会比较喜欢拿系列的新款,不仅陈列的时候会比较出挑,挑选的余地也比较大。”
这家位于市场7楼的档口,面积将近有320平方米,大约陈列着旗下四个品牌的上千款秋冬服装。如此大的体量,意味着它背后有着强大的设计研发团队。
走在“中国服装第一街”的任何一个市场,但凡问起新款推荐,每个档口老板,都能拿出最新到的款式,且每个档口之间很少有撞款。
曾经,人们眼中,这条街就是一个聚集各地服装的批发销售市场。但现在,街区里的服装从业者通过自己敏锐的触角,捕捉真实的顾客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来到这里,成为时尚领域的“执牛耳者”。
在中洲女装城2楼,主打日系风的“也”很显眼。这是一家夫妻店,因为女朋友很喜欢这个风格,8年前,主理人翟超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有熟悉他们创业经历的人告诉记者,为了把主打风格做深做透,他们每年都会花很长时间,出国交流取经。下了苦功夫之后,翟超现在介绍起店里的款式时,会说一句:“会自己研发,出一些日系的款式。”
“我们是自主研发,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和工厂,差不多每天能上10个新款。”杭派精品服装市场“橘子酱女孩”店长小娜这样说。而类似的回答,在市场不少档口都能听到。
从“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二道贩子”,转型成为介入设计、研发、生产的全领域参与者,“中国服装第一街”的档口老板们专注练内功,不仅敢打敢拼、不断创新,还定期学习、深耕时尚。
商户们努力提升“软实力”,市场方也不落人后,积极帮助商户提升服装研发、产品设计能力,提供了诸如提高服务洽谈技巧、服饰陈列摆放以及品牌服装设计等等免费课程。
同时,市场和街区的管理方们还一直在致力于提升“硬实力”。借着亚运会的东风,他们放眼全球,内外兼修,努力跟国际大市场靠齐。
今年以来,“中国服装第一街”上的几大市场,都紧锣密鼓地进行了特色化升级改造,用全新的面貌迎接秋冬旺季。
8月25日,“中国服装第一街微法庭”揭牌设立,为“中国服装第一街”的服务体系加入了更稳定的法治元素。在这里,市场商户们还能享受‘店小二’服务团队提供的“一窗受理、一次办结”的优质集成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护航市场发展,是真真切切地为5万市场人员做好每一件事。
现在的“中国服装第一街”,已经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场综合体”,通过构筑产业生态圈,不断提升市场的生命力,集聚国内大量的优质服装品牌资源,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为杭州的一个金字招牌,不仅输出杭州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在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商圈的“二次腾飞”。
“中国服装第一街”称号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授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