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手艺来说,时间亦敌亦友。有的在历史长河中日渐式微,有的随着时间飞逝涅槃重生、乘风再起。
比如,用一把剪刀裁出服装“编年史”的裁缝;标配“理发+修面”的老式理发师傅;烧得一手好菜的农村土大厨……这些充满着烟火气的回忆、这些隐藏在市井的老行当,近些年再次“翻红”。只要你用心发现,在秀洲仍能寻找到这些历久弥新的老行当。
“翻红”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它们经久不衰,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重焕生机?让我们走近这些秀洲的老手艺人,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走在秀洲区新塍镇洛东老街上,单个店面的玲英定制服装店和一众裁缝店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吸睛之处,但正是这样一间小小的店铺,积攒了令人艳羡的深厚口碑。
走进店面,挂起的两排成衣和各色布料让人目不暇接,而老板吴玲英正坐在中间的工作桌上裁剪一块咖色的布料。
“现在马上过年了,来做衣服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新年有个新气象。忙完这几件就可以正式给自己放假了。”吴玲英正在做的就是一套新年衣服,咖色的部分用来做袖子,“其实生意最好的还是4到11月份,好多来找我做真丝和香云纱的款式。”
从事裁缝行业已经三十多年,说起入行的点点滴滴,吴玲英陷入了回忆。“我是从小就喜欢摆弄衣服,想着怎么样才能美美的,所以长大了就进服装厂跟着师傅学。刚开始以为做衣服就是跟着生产线,但是后来才慢慢发现,好衣服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从采购布料、锁边剪裁、增添装饰到版式定型,每一步都需要手艺人自己琢磨出最佳方案,“有的时候同样的款式我家也可以做,她家也可以做,顾客肯定会货比三家。谁做得实惠,让顾客满意,谁就可以赢得更多商机。”吴玲英手艺好、款式新,玲英服装店的名声越传越远,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让吴玲英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新认识的一位客户,她收到第一件成衣后马上又找店里定了15套衣服,把吴玲英几乎两周的工作量都承包了。“因为第一件的品质大家都看得到,无论是料子还是样子,都是超出了预期的满意。”吴玲英说。
做衣服期间,有快递小哥来拿包裹——这是吴玲英当天上午做好的成衣,准备给顾客送去。“我的顾客来自五湖四海,有嘉兴、上海,还有广州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