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记者郝楠楠实习生卫元祺文】信阳市光山县羽绒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以一个“金鸳鸯”品牌叫响全国,羽绒制品销往世界。后来,“金鸳鸯”黯淡,1万余家充绒户崛起,创造出“光山羽绒现象”。
发展至今,光山县已经成为“中国羽绒服产业名城”“中国羽绒之乡”。曲折中,看光山羽绒产业如何引凤还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向上。
开局即迎高光
电视剧《繁花》中,围绕“三羊牌”服饰展开的商战故事,吸引了大波的讨论,关于“三羊牌”的原型是谁,众说纷纭。
实际上,在河南也曾走出类似的一个服装品牌,也在上海的百货商店引起抢购热潮,后成为“中国名牌产品”。这个品牌就是来自信阳光山县的“金鸳鸯”。
光山县,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地处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改革开放时期,光山县家禽养殖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以13个乡镇为基础的麻鸭养殖基地。
那时没人想到,鸭绒还能做羽绒服,顶多是“拿鸭毛换洋火”(注:洋火即火柴)。直到1981年前后,此前一直在鸭鸭羽绒厂做技术员的冷广春,带着羽绒工业技术回到家乡,传授给老乡们,共同开启了光山的羽绒产业时代。
1981年3月,光山县召开了第一次羽绒产业会议;4月,韩光源创立了光山县第一家羽绒厂光山县羽绒制品厂,并任第一任厂长;1984年秋,“金鸳鸯”商标正式启用,全县先后建起了光山县绒毛制品厂、金皇后羽绒厂、深圳华大羽绒厂等23家羽绒制品企业。
自1981年起,张孝荣就在光山县羽绒制品厂工作,说起“金鸳鸯”这个品牌,60岁的他仍难掩自豪。“我参与了‘金鸳鸯’诞生的全过程。”张孝荣回忆,“那时在光山找不到鸳鸯,商标图样是我们带着一位美术老师跑到武汉中山公园,照着一对鸳鸯描绘的。”
1986年~1994年,金鸳鸯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金鸳鸯的“繁花”时刻出现在1986年,金鸳鸯入驻“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国有百货零售企业。“一车1000床的金鸳鸯羽绒被拉过去,一上午就被抢购一空。”参与部分工作的张孝荣回忆。这一年,金鸳鸯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起订货会;次年,金鸳鸯牌羽绒服在中央电视台播发广告“相聚情意长,依依金鸳鸯”。
1994年10月,金鸳鸯牌羽绒服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公司时有员工近4000人,年生产各类羽绒制品500多万件,年产值2亿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而且还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南斯拉夫等国设立跨国公司,被评为“中国行业百强企业”。
好景不长,之后金鸳鸯由于经营不善、国企改制等原因,难以支撑,直至破产。
金鸳鸯时期,大量的技术工人被培养起来。随着金鸳鸯的逐步没落,大量技术骨干、下岗工人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自立门户,从事“翻旧复新”“现场充绒”业务。光山的羽绒服装产业,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向上的道路。
叫响“光山羽绒”
“一个大鸳鸯倒下了,十余万只小鸳鸯起来了”,光山县羽绒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定法这样描述光山的“现场充绒”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现场充绒”,在短短几年间,光山涌现充绒户1万余家,从业者达10万余人,2万多个经营门店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和重点城乡集镇,被业界誉为“光山羽绒现象”。